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广州上演精彩绝伦文物“破圈实验”

南越王博物院让玉舞人与《原神》主题“痛车”并肩巡游,广州海事博物馆用 AI 技术请苏轼“穿越” 代言,南汉二陵博物馆让观众用穿越身份打开展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在广州这座古今交融的千年商都,文博机构正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 “破圈实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会整活”的广州博物馆,看看它们如何用创意与科技,书写文博界的未来新篇。

南越王博物院

沉浸式文化剧场 重现两千年前故事

《原神》角色主题车缓缓驶过、“文帝行玺”金印说“准了”,角形玉杯说“醉了”……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首届“南越华潮节”上,南越王博物院开启了一场“二次元”与二千年历史的对话。南越王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我们把百米廊道变成为热闹非凡的创意市集,让沉浸式体验、精彩文艺演出、华潮巡礼在这里轮番上演。假期里,游客们穿着精美的华服,在专属摄影区拍下国风大片;在露营茶歇区,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表演;穿梭创意市集,体验各种趣味十足的互动活动。”


■“二次元”遇上古风。

这已经不是南越王博物院第一次举办国潮文化活动。2024年“仲夏越韵”活动现场,30名参与者身着汉服聚集在东门厅。工作人员手持“圆雕玉舞人”复制品向大家讲解:“这位两千年前的‘南越顶流舞者’,梳的是越式螺髻,穿的是汉式水袖裙。”随后,专业舞蹈老师带领大家模仿“扭胯并膝”的经典动作。曲流石渠遗址旁的“变装视频拍摄区”,参与者依次换上日常服装,完成“古今切换”的镜头设计。一位参与者兴奋地展示手机里的成片:“我先穿汉服跳舞,然后镜头一转变成现代装,这种‘穿越’太酷了,我要发去B站!”


■观众在南越王博物院参加活动。

今年5月17日、18日,南越国宫署遗址还化身沉浸式文化剧场,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对话。以“文物故事”为纽带,打造沉浸式语言艺术盛宴,与市民一同在千年遗址上倾听南越国文物故事。AR互动游戏《探寻南越》实景剧本游也将让观众化身故事的延续者,通过每一个互动与选择,参与历史的重新诠释。这场融合了AR技术与真实考古背景的惊险冒险,让人们在真实博物馆环境中,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揭开两千年前的南越秘密,拯救被困的考古英雄。

当社会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博物馆的解读早已突破“讲解+展览”的传统模式,AR解谜、汉服变装、潮玩共创……年轻化的表达,将博物馆转化为“可参与的历史剧本杀现场”“可创作的文化素材库”。新快报记者从南越王博物院了解到,接下来,该院还将继续探索“让南越王变‘年轻’”的方法,让更多的年轻一代愿意走进博物馆,让两千年前的故事重现于新新人类面前,让岭南文化、海丝文化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南汉二陵博物馆

抽取身份卡,用角色游戏打开展览

“想象一下,你现在站在广州城的原点,有三个入口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寻迹羊城2024——广州古城考古新发现”展览的入口有一个白色的木箱,中间掏出一个圆洞,箱子里有“南越修苑”“宋代修城”“清代修史”三张任务卡,观展者被邀请先随机抽取一张选择角色身份,再用游戏的方式打开展览。举个例子,抽到了清代修史副本的观众,身份就是居住于学海堂书院的一名书生,需要帮助学海堂正在奉旨重修《广东通志》的创办人阮元,进入清代的广州城,寻找修史有关的三个物料。


■抽角色逛展览。

这个展览聚焦广州“城”的演进,从考古发现的城墙遗址出发,着眼城内、城外,精选174件/套文物,与观众朋友们开启一场广州城的探索之行。设计的用意是鼓励观众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物件信息、互动与体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观点。

在展览的一角,一台电脑被设置为“千年城垣众生谈”互动体验项目,观众通过键盘敲字进入对话框,就可以与广州城四位名人赵佗、步骘、刘龑、程师孟展开跨时空“对话”。通过前期的AI训练,这四位“名人”能够回答观众,当年的广州究竟是怎样的。在另外一个蕃坊游戏中,大屏幕被抽取了显示膜的一部分,观众需要拿起显示膜制作的放大镜放在眼前,在二维码一般的地图里寻找蕃坊里的探险家。


■南汉二陵博物馆蕃坊游戏前挤满了等候体验的小朋友。

5月15日当天,新快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碰到了前来研学的番禺区沙湾小学二年级的参观团。蕃坊游戏前挤满了等候体验的小朋友。也有家长志愿者领着孩子认真地去研究所领身份任务卡的问题。在展览出口的留言处,各种中英文的留言热烈又真挚:“筹展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互动多,小而精”“A beautiful museum with well presented artifacts(一个美丽的博物馆,陈列着精美的文物)”。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告诉新快报记者,“寻找失踪的探险家”蕃坊主题游戏与数字人对话等互动项目,均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创作,是馆校合作成果的再次呈现。吸收融合备受关注的青年力量与数字技术是本次展览呼应“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探索性尝试。

陈家祠

邀观众爬连廊看灰塑 感受非遗魅力

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陈家祠”,屋脊上的“比耶”小神仙无疑是网络上的“顶流”。各种打卡攻略和表情包广为流传,为陈家祠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但近年发现的一张5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显示,这位小神仙,原本应该是左手持圆形物体的日神。馆方收集了各种日神的形象并咨询了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其原来的形象。“确实有人建议保留‘比耶’手势,认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了。但作为博物馆人,我们知道,博物馆的使命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守护历史的尊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说。


■游客爬上连廊看灰塑。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永远不变。” 黄海妍说道,“就像我们修复后东厅南立面的日神灰塑,正是凭着严谨态度,才解开了百年前的造型之谜。”


■日神修复前后。

“当然了,就如今天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应该与时代共振。其中的子主题之一是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广东各类民间艺术工艺品,体现着岭南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保存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不断地推出‘接地气’的教育项目,让市民能够感受到身边非遗的魅力;也在持续不断地提升大家的参观体验,克服古建筑保护的硬性要求,营造更好的参观环境。”黄海妍说。

新快报记者发现,让文物“开口说话”,陈家祠有一套独特的“活化”方法论。“有一年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发现那边的文保工程将围蔽设施做成了介绍文物保护的展板。于是,我将这种方式运用到了我们的灰塑保养维护工程。”黄海妍介绍。近年来,该馆组织了多场“爬上连廊看灰塑”的活动,观众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的带领下,爬上连廊,近距离观察屋脊上的各类“神仙”造型,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修复过程。馆内的民间工艺展演厅也摇身变为“活态工坊”,每半年轮换六大非遗门类,邀请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现场创作。观众在这里可以亲眼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参与体验,在参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之后,进一步了解它的制作。

广州海事博物馆

巧用AI让“苏轼”为南海神庙代言

“如果南海神庙不值得来,我苏轼怎么会来?”广州海事博物馆利用AI技术“邀请”苏轼为南海神庙代言,让达奚司空“开口”说话,让文物穿上毛衣……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中,各类“整活”视频层出不穷。


■达奚司空作自我介绍。

“我们主动拥抱新技术,让其为古老文物服务。”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轼曾经参观南海神庙旁的浴日亭,还写下了‘剑气峥嵘夜插天’的诗句,这段历史怎么讲出来呢?AI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走进大众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馆与文物的魅力。当然了,一切数字技术的应用,最终都要回归到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教育。我们坚守住博物馆伦理的底线,追热点,但不盲目。”


■用AI让苏轼为南海神庙代言。

前几天,由广州海事博物馆联合广东省博物馆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广东省“数字海丝”线上策展大赛正式启动。赛事鼓励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运用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依托博物馆开放的文物数字资源设计互动展览。“我们开放了大量文物的高清图片、3D模型等数字资源,参赛者可以自由取用,发挥创意。”王芳介绍,学生可以用各类技术重现古代广州港商船往来的繁华盛景;用3D建模,复原古代船舶构造。

通过这样的线上策展活动,博物馆不仅将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数字内容,更让千年商港的繁华在云端“复活”。从让历史人物“穿越”到数字策展大赛,广州海事博物馆通过AI和数字技术,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也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紧扣主题 还有哪些博物馆推出绝活?

除了上述“先锋派” 代表,广州其他博物馆同样紧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需求。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共同勾勒出广州文博界“百花齐放”的创新图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正以多元姿态,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枢纽。

广州博物馆5月18日当天推出“越广”宝盒,市民在系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物,沉浸式“穿越”到古代,直观地感知文物的用途,对文物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能现场实时拍摄,借助AI人脸融合,一键生成专属穿越影像,打破“玻璃柜+解说牌”的传统观展模式。

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星空画意”数字艺术厅,运用数字投影、环绕音效等技术,将馆藏书画精品转化为沉浸式视听盛宴。观众步入展厅,便能置身于动态的山水画卷中,感受四季更迭、日月流转,突破传统静态观展模式……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推出“帅府+AI”创意工坊,青少年参与者学习运用AI工具,结合帅府馆藏和文化资源创作出一幅幅独具匠心的文创草图。

馆长说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

不断推出“接地气”教育项目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应该与时代共振。我们不仅要保存、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不断地推出“接地气”的教育项目,让市民能够感受到身边非遗的魅力;也在持续不断地提升大家的参观体验,克服古建筑保护的硬性要求,营造更好的参观环境。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王芳:

为“双向奔赴”提供媒介

年轻人的创意是我们非常珍视的,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路径,让年轻人的创意为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添砖加瓦。“数字海丝”线上策展大赛正是我们与年轻人共同创作的一个平台,博物馆提供文物和学术资源、平台资源,青年人发挥智慧与创造力,优秀的作品有机会在博物馆中落地,这是我们都乐于见到的。而其中数字技术的使用,更是为我们的这种“双向奔赴”提供了一个媒介。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

继续用AI技术让文物动起来

博物馆未来给社会提供的功能性产品能不能更多,展览该怎么做,教育该怎么做,博物馆的功能是不是应该更加多元,都是今年博物馆日提醒我们要思考的。

博物馆首先要把自己的文物资源推广出去,说明白。比如,我们的展览可以更加活泼,继续用AI技术让文物动起来,继续组织古装协会进馆演绎不同年代的古装场景。

博物馆还可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入博物馆,从而让博物馆发挥出更多的社会作用。例如可以通过和社区的共建,吸引周边的老年居民来博物馆参与非遗工艺制作,让周边的残疾人观众有一个友好的文化活动场所等。博物馆是提倡终身教育的一个场所,所以最近几年我们研学的内容不仅是针对中小学生,也设计了成人参与的方向,希望成年人都能够通过博物馆提供的文化资源加强学习。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李佳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