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案上石菖蒲 其三

根扎石隙饮烟霞,剑叶凝霜月浣纱。

莫道寸心无浩气,案头方寸即天涯。

“根扎石隙饮烟霞”,首句便生动地描绘出石菖蒲独特的生长环境。它扎根于狭窄的石缝之间,不与普通花草争沃壤,“饮烟霞” 三字赋予石菖蒲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它不是汲取土壤中的养分,而是吸纳天地间的云霞之气,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高雅的品性。同时,也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剑叶凝霜月浣纱”,此句进一步刻画石菖蒲的形态。将石菖蒲的叶子比作宝剑的叶片,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狭长、刚劲有力,“凝霜” 则给人一种清冷、高洁的感觉,仿佛叶片上凝结着一层清霜,更增添了其冷峻之美。“月浣纱”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作正在浣纱的女子,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画面,月光洒在石菖蒲的叶片上,如同轻柔的纱幔,使石菖蒲在月光下更具诗意和美感。



“莫道寸心无浩气”,诗意在此处陡然一转,由对石菖蒲外在形态的描写转入对其内在精神的挖掘。“寸心” 点明石菖蒲植株虽小,“浩气” 却强调其内在精神的宏大。“莫道” 二字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石菖蒲微不足道、没有远大志向和浩然之气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石菖蒲内在精神的思考。

“案头方寸即天涯”,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的升华。石菖蒲虽然生长在案头这小小的方寸之地,但它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广阔,仿佛能容纳整个天涯。它告诉人们,不要轻视微小的事物,即使处于有限的空间和环境中,也能拥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这一句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使读者在欣赏石菖蒲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七绝.案上石菖蒲 其四

鳞根抱石倚青瓷,剑脊斜分墨砚池。

莫笑寸心空嶙峋,曾随太白化云旗。

“鳞根抱石倚青瓷”,首句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石菖蒲的生长姿态。“鳞根” 形象地描绘出石菖蒲根茎的形态,如同鳞片般层叠交错,充满质感;“抱石” 一词赋予石菖蒲以人的情感与力量,仿佛它紧紧拥抱着石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它与石头相依相伴的和谐之美;“倚青瓷” 则点明其生长环境,石菖蒲倚靠在青瓷器皿之中,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典雅的色彩,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氛围。

“剑脊斜分墨砚池”,此句继续刻画石菖蒲的形态特征。将石菖蒲的叶片比作 “剑脊”,生动地描绘出叶片的挺拔、锐利,展现出其刚劲有力的气质;“斜分墨砚池” 则巧妙地将石菖蒲与文人的文房用具 —— 砚池联系起来。石菖蒲叶片斜斜伸展,仿佛将墨砚池一分为二,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又营造出一种文人雅趣的氛围,暗示石菖蒲与文人雅士的紧密联系,赋予其文化内涵。



“莫笑寸心空嶙峋”,诗意在此转折,由对石菖蒲外在形态的描写转向内在精神的挖掘。“寸心” 代指石菖蒲小小的植株,“嶙峋” 描绘其根茎的奇特、突兀之态,看似平凡甚至有些怪异。“莫笑” 二字语气坚定,有力地反驳了世俗对石菖蒲的轻视与嘲笑,引发读者对石菖蒲内在价值的重新审视,为下文的情感升华做铺垫。

“曾随太白化云旗”,此句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将石菖蒲与诗仙李白相联系。在诗人的笔下,石菖蒲曾跟随李白,化作云端的旗帜,遨游天地之间。李白在人们心中是豪放不羁、浪漫洒脱的象征,石菖蒲能与李白相伴,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石菖蒲的格调与境界,更赋予其一种超凡脱俗、豪迈奔放的气质。这一想象打破了现实的局限,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石菖蒲不再是案头普通的植物,而是具有传奇色彩、充满浪漫情怀的存在,表达了诗人对石菖蒲的高度赞美与独特情怀,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对自由、浪漫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