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印度驻华使馆提交了一份文件,正式表达了对锗出口限制问题的磋商意愿。话没说得很明白,但意思不难懂:印度确实顶不住了。
锗这种名字听起来不显眼的稀有金属,正在成为一场静默拉锯战的主角。从晶体管、红外设备、太阳能电池,到航天、医疗、国防系统,锗的作用不像石油那么耀眼,但在芯片这类高精度产品的背后,它的分量一克也不能少。
印度早就有野心了。莫迪这几年想要把“印度制造”这块牌子擦亮,不仅砸下了对半导体产业的大笔投入,还喊出了要吸引苹果、英伟达、台积电等头部企业在印度落地生产线。但喊归喊,真要开工,就得问问锗从哪来。
2023年,中国宣布对锗和镓等关键金属实施出口限制,很多国家都感到压力,但反应节奏并不一样。美国那边靠着少量自产和盟友调拨暂时撑住;欧洲则在内部拆账,能省就省;印度当时没声,一部分是有些库存,另一部分可能是真没想到局势会演到今天这一步。
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替代方案没那么好找。非洲那边有矿,但不稳;欧洲这边也顾不上谁了;美国从来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最多保几个“协议内伙伴”的口粮。印度算不上这个名单里的名字。
到了今年4月,中国稀土政策有微调,欧洲能拿到的额度略有回升。但锗的限制并未松动,而且就在4月底,广交会期间,有不少中国出口商收到美洲方向的恢复订单,但锗成本由对方“全包”,这背后就是美国企业在“悄悄买单”。印度看到这波动态,大概是心里一沉。
根据《南华早报》报道,宁波、无锡等地的锗相关出口商在4月底收到沃尔玛与数家美企的通知,恢复发货且不要求中方承担任何附加费用。这并非“协商成果”,而是下游实在顶不住了。至于印度,手头连“买单”的底气都没那么足了。
印度外长最近刚结束对非洲五国的访问,试图锁定更多关键矿产供应国。但别国能出锗的寥寥无几,能提纯、能稳定交货的更是凤毛麟角。即便真签了资源协议,设备、精炼、检测、运输这一整套产业链也不是一纸合同能立刻解决的。
这时候莫迪回头敲中国的门,是眼下局势推动的结果,不是感情转暖。
中国商务部并未第一时间公开回应,只表示对相关材料已“收到、了解、将评估”。这个节奏不急不缓,不松口,也不关门。对外说是评估,实则就是一场关于“值不值得给台阶”的判断。
如果只是采购,那好谈。但锗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买不买”,而是“买完拿去干什么”。印度近年和美国防务科技合作加深,印美“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iCET)下,有不少项目对接的是芯片和国防电子。在这种背景下,锗出口一旦放开,很可能就不是印度一家在用。
再看印方自己的动向也不难判断出其急迫。2023年,中方宣布限制之后,《印度斯坦时报》就曾预警:“印度的半导体战略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一年之后,风险成了现实,库存告急、替代无果,印度开始寻找“可磋商的路径”。所谓“高抬贵手”,翻译过来就是“哪怕不全给,也给一口喘气的”。
但问题是,喘气的代价谁来付?如果今天中国答应印度,后天是不是还得答应东南亚某国、大洋洲某岛?资源调控的底线一旦破口,接下来就不是“高抬贵手”,而是“低头赔本”。
印度媒体嘴上说得硬,行动上却一清二楚。据路透社披露,在锗谈判被披露之前,印度内部已加快启动了对半导体进口的定向关税回调与融资贴息计划,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预备替代链失败,要重回买方市场了。
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在资源问题上折戟。2021年印度就曾试图绕开中国稀土,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之间寻找资源中继,但最终因为运输半径、加工配套能力不足而半路夭折。锗这类精细提纯工艺金属,对设备的要求比矿产本身还严。矿能挖不代表能炼,炼得出来不代表用得起。价格一上去,印度芯片项目原本就紧绷的财务瞬间崩盘。
到最后印度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不是锗不想卖你,而是你接不起价、也托不起产业链。
一位熟悉印中稀土谈判流程的出口企业高管说了句大实话:“他们不是谈采购,是谈网开一面。”——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没预算、没承诺,只剩希望”。
在当前中印关系复杂但未脱轨的状态下,中国有没有可能为印度“单开一线”?不是完全没有窗口,但价格、用途、回流防控、终端限制样样都要谈。
写到这,其实问题就很清楚了。印度这次敲门,并不丢人。真要谈,得掏出清单,亮出诚意,说明去向,别再嘴上一套身体一套。如果什么都不说清楚,只靠“情势所迫”四个字,那这场磋商最后也只能变成“有来无回”。
锗这东西虽然小,但要真扯起来,就是一根能拽出芯片、卫星、国防、通信、电力五条线的命脉材料。不是谁来求就给,谁来敲门就松。资源不是人情,更不是缓冲垫。现在的印度,是不得不俯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