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7日报道称,美国财政部于5月16日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3月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家均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则在当月抛售了276亿的美国长期国债,致使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超过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债主”。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他在接受美媒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我一直认为中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他们曾经受到中国的极力拉拢,因为这能永久解决中国的燃料问题。那不是他们的首选,但他们曾经在那个道路上,向中国靠拢。特朗普还称,现在这一情况已不再发生。”
特朗普近日对福克斯新闻的发言,暴露出美国精英层对中东地缘政治变迁的认知偏差。这位前总统固执地认为中国在中东的布局仅仅是"燃料掠夺",却选择性忽视了中国与中东国家正在构建的新型合作范式。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贸易数据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中美两种发展理念在中东舞台的此消彼长。
特朗普口中"中东燃料永久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论断,折射出冷战思维下资源掠夺的陈旧逻辑。这种将中东视为能源仓库的认知,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时美国的中东策略如出一辙。但现实数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2023年中国从中东原油进口占比已降至43%,较十年前下降12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突破3.9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中东原油进口量的1.5倍。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沙漠深处,中企承建的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即将并网发电。这个投资24亿美元的清洁能源项目,不仅为当地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更标志着中国技术正在重塑中东能源格局。当美国仍在用航空母舰捍卫石油美元时,中国已在中东播撒下科技合作的种子。
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对接,正在书写中东转型的新篇章。在利雅得新城建设中,中国企业带来5G智慧城市方案;在迪拜世博城,华为搭建的中东首个5.5G实验网正在测试;埃及新行政首都的中央商务区,中国建筑集团用"智慧建造"技术缩短工期30%。这些合作项目背后,是技术标准、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输出。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最新报告显示,中东国家与中国的科技合作项目年均增长率达28%,远超传统能源合作增速。这种转变在年轻人群体中尤为明显:阿联酋扎耶德大学调查显示,18-35岁青年更认同中国发展模式者占比达到47%,较五年前提升22个百分点。
中国与中东的互动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在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建设中,三一重工的智能装备与伊斯兰建筑美学完美融合;中国考古队在沙特塞林港遗址发掘中,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复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阿曼渔船提供精准定位服务,这些案例构成文明互鉴的当代注脚。
这种深度交融正在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当美国试图用"中东版北约"强化军事存在时,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进入冲刺阶段。沙特投资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在中东非能源领域投资同比增长67%,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东国家的选择愈发清晰。美国传统霸权思维遭遇的不仅是某个具体国家的竞争,更是时代发展潮流的挑战。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探索的,是一条超越零和博弈、摒弃资源掠夺的新型合作道路。
这条道路不依靠军事威慑,不依赖资源控制,而是建立在技术共享、产业协同、文明共生的坚实基础上。当沙漠升起的不再是硝烟而是光伏矩阵,当中东青年手中拿着的不是武器而是智能终端,世界将会见证: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建立在恐惧之上,而是孕育于共同发展的沃土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