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文科无用论”的论调越来越流行。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类似的言论:
“学文科能赚几个钱?不如学计算机。”
“人工智能时代,哲学、历史、社会学有什么用?”
“文科生太多,拖累国家竞争力。”
这种论调甚至影响到了政策层面。2023年,某地高校缩减文科专业招生规模,引发轩然大波。
2024年,某知名科技公司公开宣称“不招文科生”,更是让“文科危机”成为热议话题。
文科真的要被淘汰了吗?
5月17日,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给出了明确答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他进一步指出,新技术革命不仅不会让文科消失,反而给人文社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为什么?
第一,技术需要伦理约束。
人工智能的滥用可能侵犯隐私,甚至威胁人类安全。
基因编辑技术若失控,可能引发伦理灾难。
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这些问题,不是程序员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探讨。
第二,科技发展需要人文指引。
互联网让信息爆炸,但也让谣言和极端思想泛滥,这如何治理?
社交媒体让人与人更近,还是更疏远?这需要社会学研究。
自动化取代人力,失业潮如何应对?这需要经济学家参与。
所以,技术决定“能不能做”,人文决定“该不该做”。
第三,文明的进步,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王树国警告:“过分关注自然科学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消失。”
比如,古罗马的工程技术领先世界,但道德腐败让它灭亡。
比如,工业革命带来经济飞跃,但也催生了血汗工厂和殖民掠夺。
今天的科技巨头垄断数据,谁来制衡?
没有人文的科技,就像没有刹车的跑车,速度越快,毁灭的风险越大。
王树国还认为,新技术革命不是文科的末日,而是文科的新起点。
首先,数字时代的人文研究需要升级。
比如,大数据让历史学家能分析更宏观的社会变迁。
比如,算法推荐如何影响人的价值观?这是传播学的新课题。
还比如,虚拟世界的伦理规则如何建立?这是哲学家的新战场。
其次,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比如,生物伦理学家要和基因科学家合作;经济学家要懂区块链,才能研究数字货币的影响;法律必须跟上无人驾驶、AI创作等新事物的挑战。
所以,未来的文科,不是“被淘汰”,而是必须“升级”才能顺应时代。
1938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中写道:“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今天或许可以续写:技术没有人文就像脱缰野马,人文没有技术就像无根浮萍。
王树国的观点,算是给“文科消失论”盖棺定论:文科不仅不会消失,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他的演讲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他道破了一个朴素真理:衡量文明高度的从来不是算力峰值,而是人类对技术的掌控智慧。
当某些高校忙着裁撤哲学系时,苹果公司正在重金招募古典学博士研究人机交互;当舆论场鼓吹“文科无用”时,全球顶尖实验室都在增设科技伦理委员会。
这种吊诡的反差,恰似历史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启示录。
真正的危机,不是文科被淘汰,而是人们用短视的功利主义衡量一切。当社会只追捧“能赚钱”的学科时,失去的可能是整个文明的底线。
所以,别再问“文科有什么用”了。
真正该问的是:如果没有文科,人类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