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情报局刚甩出一份报告,猜测中国正在研发能绕地球飞行的核导弹,2035年前可能部署60枚。

这玩意儿学名叫"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简单说就是让核弹头先上天转几圈,想打哪儿随时变轨,美国现有反导系统根本防不住。

更刺激的是,特朗普政府立马推出"金穹顶"计划,要砸247亿美元搞太空盾牌——两边这是把军备竞赛直接干到外太空了?


但这事儿细琢磨全是套路。中国搞的FOBS技术其实苏联60年代就玩过,当年被军控条约摁住了。

现在中美较劲的升级版在于两点:

一是配上高超音速滑翔器,去年那次试射把导弹先送进轨道,再像打水漂一样扎下来,全程不走寻常路;

二是规模吓人,按美方预测,中国核弹头十年后要翻倍到700枚,高超音速武器直接从600飙到4000件。美国防部大佬米利都说,这堪比苏联抢先发射卫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意思是再不追就完蛋。

美国应对招数看着高科技,实则透着焦虑。"金穹顶"听着霸气,其实连国会老爷们都吐槽"没人知道具体长啥样"。


核心思路是用卫星织张天网,想在导弹刚起飞时就打掉。但懂行的都清楚,太空拦截成功率至今不到三成,更别说中国要玩轨道核弹这种飘忽不定的打法。五角大楼现在硬着头皮砸钱,更像是在赌"技术奇迹",毕竟按预算办公室测算,全套搞下来得烧掉5420亿美元——够造10艘航母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年美苏搞"星球大战",最后发现是互相吓唬。

但这次有三点不同:一是中国技术突破真能落地,去年那次环球高超音速试射已经证明;二是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把发射成本打下来,让太空武器规模化成为可能;最要命的是现在根本没有军控条约约束,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只禁轨道核武器,对常规打击只字未提——这就给了玩文字游戏的空间。


这场博弈真正的死结在于:美国总想用防御优势抵消中国导弹数量,但中国发展FOBS恰恰是为了穿透防御。就像两个人互相较劲,一个拼命造更厚的盾,另一个就研发更尖的矛。更魔幻的是,太空武器一旦部署就会改变游戏规则——传统核威慑靠的是"确保相互毁灭",但轨道核弹可能制造"我能打你、你打不着我"的错觉,反而增加误判风险。

未来十年关键看三个变量:一是中国能否突破轨道核弹小型化技术,二是美国天基传感器能否提前20分钟预警,最关键是双方能不能建立太空热线。毕竟在冷战最紧张时,美苏还知道给核按钮加个"红色电话"。现在两国的卫星和太空武器都快挤到同一个轨道上了,却连最基本的危机管控机制都没有。

说到底,这场竞赛没有赢家。苏联当年被军备竞赛拖垮的老路谁都看得懂,但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在于:明知道前面是悬崖,还得比赛谁跑得更快。当核弹开始在近地轨道排队,人类离《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恐怕只差一个技术失误的距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