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转了一圈后想来中国了?

结束中东之行回国前,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中国。

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访问中国时,特朗普立即回答:“我当然愿意。”

他补充道,中美关系“至关重要”。

特朗普这是迫不及待要向中国低头了?



可能并不是。

看一下他在中东访问的国家,以及有什么目的,就能明白了。

那特朗普这趟出访去了哪儿?

沙特、卡塔尔、阿联酋。

三个国家,三个目的。

不是去讨论安全防务,不是为了“民主与人权”,而是赤裸裸地谈生意。

而且是带着清单去的。

军火、能源、高科技,每一项都对应着具体的项目和金额。



这次最特别的,是他推销了一整套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听着挺高大上,但说到底,就是在找买家。

特朗普这次不是一个人走,而是带着技术团队、企业代表,直接和中东那几位王储谈得很深入。

美方开出的方案包括建设AI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网络,还有跨境金融科技系统。

一句话,技术我提供,钱你出,市场归我。

这些项目听着像技术合作,其实背后大概有两层意思。

一是美国现在急需找地方输出高科技产品,找个新的市场,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大企业有活干。



而更关键的一层,是美国政府想让这些项目用“美元”来结算。

为什么要坚持美元?

因为美元结算之后,那些钱还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回美国国内,补财政的窟窿。

这些年,美国财政赤字越拉越大,靠自己已经很难撑下去,只能让“别人家的钱”回流,帮它稳住经济。

这一次,特朗普和中东三国签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大单,大部分都是美元计价。

这些钱未来会通过购买美债、投资美企的方式回到美国本土。

这才是美国最看重的东西。



你可以说这是“美元回流计划”的一部分,也可以说这只是经济层面的精明操作。

但不管怎么称呼,美国政府现在很清楚:靠印钱和收税解决不了问题,得靠外部输入。

中东的合作虽然金额大,但它是慢钱,要分年到位,而且很多项目还有落地风险。

特朗普等不了这么久。

于是,他话锋一转,说愿意去中国谈。

为什么这时候提到中国?



因为中国的市场、政策和影响力,是美国当前无法回避的对象。

特朗普想通过这一表态,释放出两个信号。

一是对中方态度软化。

之前他总是要求中方“主动来谈”,现在他愿意自己亲自去。

二是给国内市场一个交代,尤其是金融市场。

只要中美有对话的可能,市场情绪就不会太紧张。

这就是典型的“话说出去,不见得马上见效,但可以先稳情绪”。



说到底,他是想利用这次表态争取一点主动。

当然,中方也不是第一次听他说这些。

真正的难点是谈什么、怎么谈、有没有基础谈。

眼下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少。

芯片禁令、出口管制、绿色能源、税率政策,哪个拎出来都不好谈。

中方也没急着回应。

毕竟没有正式邀请,特朗普不可能真就拎包过去。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试探。

他把话放出来,看中方有没有回应,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同时,中东这步棋也让特朗普走的很得意。

现在他自觉已经拉拢到这些海湾国家,迫不及待的想来中方这秀一波。

特朗普在采访时表示,“他们(中东三国)曾被中国极力拉拢。因为这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虽然这并非他们的首选,但他们当时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打算走向中国。”

“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特朗普强调“这些国家非常重要,要留在我们的怀抱中”。



特朗普的想法能不能实现暂且不谈,毕竟我们尊重每一个梦想。

就说中国,也不是你说想来就能来的,没有配套安排,没有诚意内容,不会轻易点头。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这次想谈的核心议题依旧是“经济”,不是“战略对等”。

他需要中国市场帮他稳美国经济。

而中国更关心的,是结构性问题,比如贸易平衡、公平准入、核心技术封锁。

这更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



所以现在的局面是,特朗普愿意主动接触,希望开启新一轮接触。

但中方的反应还很冷静,没有给出任何承诺。

能不能谈,谈不谈得拢,不是一句“我愿意飞过去”就能决定的。

不过,从他这次中东谈判的内容、合作结构、资金安排方式可以看出,他的政府正在试图“打通一条绕开传统外交的经济路子”。

但这条路走不远。



因为再多的合同、再大的金额,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变量的参与,最终只是个“区域性技术合资模式”,无法撑起美国的全球布局。

说到底,特朗普已经没有太多回旋空间。

他已经从“你来”变成“我去”,就是个信号。

剩下的就看中方,愿不愿意回应特朗普这个“我去”的姿态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