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特朗普抵达沙特利雅得,走上象征官方仪典的薰衣草色地毯。
文丨么思齐 方晨宇
编辑丨漆菲
美国总统上任后的首次出访,通常代表了外交优先级。5月13日至16日,特朗普先后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等三个海湾国家进行访问。这是他继上个月前往梵蒂冈出席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葬礼之后,首次正式外访。
◆5月13日,特朗普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参观沙特王室在德拉伊耶的祖居。
特朗普本次中东之行的最大亮点是签订了巨额的经济与投资协议,三国合计投资承诺突破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地缘政治层面,特朗普此行未访问以色列,同时宣布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并与叙利亚政权领导人举行了25年来首次会谈。伊朗问题上,特朗普态度也有所松动,采取“以压促谈”的策略。
不过,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总结称,尽管特朗普在行程中不断庆贺经济外交成果,但他不得不直面加沙与乌克兰两场战事还在持续的现实——这两场他曾誓言解决的冲突,如今依旧硝烟未散。
◆加沙北部贝特拉希耶,一个拥挤的救援物资分发中心。
“一场大型投资交易会”
由于特朗普此次中东行以经济合作为核心,随行阵容极为庞大,涵盖多名政商界高层,包括国务卿鲁比奥、财政部长贝森特、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等。随行的企业领袖包括特斯拉、OpenAI、贝莱德、亚马逊、波音公司、谷歌以及英伟达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5月14日,特朗普在飞往卡塔尔的“空军一号”上向随行记者发表讲话。
让特朗普感到满意的是,此次中东之行收获了价值达2万亿美元的投资协议。
事实上,特朗普早就将这场出访定位为一场大型投资交易会。在沙特投资峰会期间,特朗普还进一步提出“现实主义”的中东战略,主张美国减少干预、专注经贸。他直言,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是“灾难性误判”,美国的军事介入带来的破坏远大于建设。
◆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投资会议上,特朗普宣布,美国将不再“对你们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
不少分析认为,美国中东政策发生了以工具主义、现实利益为导向的重大转型。最引人关注的是中东国家与美国之间浮现出“以技术换资本”的新合作模式。海湾国家对前沿技术的迫切需求,与特朗普推动美国投资和拉动订单的目标一拍即合。
在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重申了一项高达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涵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医疗科技、科研合作以及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此外,沙特将豪掷1420亿美元采购美制武器。
◆特朗普在利雅得促成了沙特历史性的6000亿美元在美投资承诺。
在卡塔尔,特朗普宣布达成一项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卡塔尔航空公司计划以960亿美元购买多达210架波音飞机。这项交易预计将在生产周期内,每年为美国提供15.4万个就业岗位,累计创造近100万个就业机会。
◆5月14日,特朗普在卡塔尔多哈的埃米尔官邸出席签约仪式,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奥特伯格也在场。
阿联酋则瞄准科技领域,力图借助美方合作,成为中东人工智能的核心枢纽。两国签署框架协议,美国允许阿联酋每年进口数十万个英伟达先进AI芯片。同时,阿联酋承诺在美国的能源与制造业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
◆5月15日,特朗普在阿布扎比总统府与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进行会晤。
专门研究海湾事务的阿曼学者阿布杜拉·巴布德教授(Abdullah Baabood)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特朗普深知与海湾领袖建立牢固关系能带来可观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因为后者不仅在地区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亦有能力向美国注入大量投资。”
在谈及海湾国家与美国的合作前景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向《凤凰周刊》指出,这种合作态势短期内或将持续深化。“不过,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带有特朗普政府的特殊政治印记。若未来美国国内政治发生变动,或是地区冲突再度冲击双方关系,这些合作协议能否延续是一个未知数。”
对叙利亚解除制裁,对伊朗松口
5月14日,在有关叙利亚局势前景的多边会谈期间,特朗普出人意料地与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会晤,成为25年来首位与叙利亚领导人面对面会谈的美国总统。
◆5月14日,特朗普在利雅得与叙利亚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握手。
沙拉去年12月还因涉嫌与“基地”组织有关联被美方悬赏通缉,如今成为特朗普口中“年轻、有魅力的硬汉”。
特朗普说,正在探索与叙利亚恢复正常关系的可能性。白宫表示,特朗普呼吁沙拉与美国合作,以阻止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卷土重来。这场会晤释放出美国在中东政策上谋求重大调整的信号。
但复杂的是所谓《凯撒叙利亚平民保护法案》的存在。按照该法案,美国除对阿萨德政权实施全面制裁外,还对与其合作的外国实体施加“次级制裁”。
鲁比奥对此表示,政府将首先对部分制裁进行临时豁免,永久解除需经国会批准。特朗普称,鲁比奥将与叙利亚外交部门负责人希巴尼近日举行会晤。分析人士指出,美方或将要求叙利亚在经济或政治上对美国有所让步。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叙方的让步可能包括给予美国在叙境内的矿产开采权等。
◆特朗普宣布撤销制裁后,大批叙利亚民众走上街头庆祝。
对于美叙关系的走向,王晋认为,这次对叙利亚的“松绑”承诺大概率会付诸落实。不过,他也指出,“叙利亚问题牵涉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未来政策落地过程中势必会面临阻力。”
特朗普对伊朗的态度也有明显松动,一改其第一任期“极限施压”的作风。
特朗普直言,希望“迅速与伊朗达成协议”,让伊朗成为一个“美好、安全的国家”,前提是其不得拥有核武器。他虽然警告“若伊朗拒绝,将再次施加极限施压并封锁其石油出口”,但未再动辄提及军事打击,更多强调会通过谈判施压。
对此,伊朗方面迅速作出回应。5月14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沙姆哈尼表示,伊朗愿在合适条件下立即签署新的核协议。他称若协议达成,伊朗将不制造核武器,浓缩铀库存将限制在民用所需水平,并允许国际核查,作为交换,伊朗要求全面解除经济制裁,条件达成即可立即签署。考虑到美伊积怨深重,谈判前景充满变数。“特朗普一方面谈和平,一方面又用最先进的杀伤性武器威胁我们。我们该相信哪一点?”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如此说道。
以色列的重要性降低?
特朗普此行没有访问以色列,成为其中东政策转向的一大信号。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对以色列政府、尤其是内塔尼亚胡的某种“冷处理”或战略疏远。
◆一些媒体指出,内塔尼亚胡沦为特朗普中东之行的旁观者。
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风格,突出对实际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冷落”以色列反映出当前美国的中东政策更侧重于与海湾国家深化经贸和科技合作。
伦敦国王学院安全研究教授安德烈亚斯·克里格(Andreas Krieger)评价说,“此访排除以色列并非巧合,而是一种战略信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正在逐渐摆脱自动迎合以色列偏好的局面。”
“特朗普将海湾地区视为一股稳定力量,而将以色列,尤其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以色列视为动荡的根源。”克里格直言,“如此背景下,以色列不再是其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特朗普将海湾国家视为一股稳定力量。
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态度正在减弱。盖洛普今年3月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46%的美国人支持以色列,创下25年来最低记录,同时有33%的人表示同情巴勒斯坦人,创下历史新高。
◆5月16日,以色列空袭过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
王晋指出,“近期的美以关系正面临考验。一方面,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主要聚焦加强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合作,避免公开讨论巴以问题,以免影响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另一方面,地区政策上,美以两国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以色列希望美国继续对地区施压,美国则倾向于通过一定让步推动地区局势缓和。这些分歧使得未来美以关系或将面临新的挑战。”王晋进一步说。
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丹·夏皮罗(Dan Shapiro)告诉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在特朗普的领导下,以色列官员“应该为一种更具交易性的谈判做好准备,重点关注以色列将为美国做些什么”。
不过,白宫始终否认美以关系存在裂痕的说法。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詹姆斯·休伊特在一份声明中称:“以色列历史上最好的朋友莫过于特朗普总统。我们将继续与我们的盟友以色列密切合作,确保加沙剩余的人质获得释放,确保伊朗永远不会获得核武器,并加强中东地区安全。”
排版 / 李亭萱
你如何看待特朗普此次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