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腾向前的时代浪潮中
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是文博事业的全新命题
当传统遇见未来
博物馆将如何
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时代光彩?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连日来,云南省围绕主题陆续展开“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聚焦博物馆在新时代社会转型中的功能定位,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看看这些十分有趣的超“滇”文物
鸡形陶壶
鸡形陶壶是夹砂灰陶质地,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通体浑圆丰满,在尾部和背上分别有三行乳钉纹,全身刻有点线纹样的装饰,代表鸡的羽毛,在壶口两侧各有一个泥钉,代表鸡的眼睛。
鸡形陶壶出土于元谋大墩子遗址,造型独特,反映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制陶工艺发展水平,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
孔雀盖提梁铜壶
这件东汉时期的提梁壶铜壶高43厘米、盖腹径27厘米,于云南昭通桂家院子出土。提梁壶有盖,盖顶立一开屏的孔雀,孔雀冠羽舒展,昂首挺胸,羽毛根根分明,体型丰满流畅,尾羽散开作开屏之状,精致华丽。
壶主体为直口,微向内敛、鼓腹、平底、圈足,肩及腹部各有宽带纹一道,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衔环铺首,龙形提梁即系在两衔环之中。
这是一件汉式器物融合滇文化元素的精良佳作,这一类铜壶,很明显是由我国内地传入古滇国的,或者是根据其器形、纹饰仿制的。
水田模型
随着汉代丧葬观念的变化,人们认为把生前的财产制成模型纳入墓中,就可以成为死后继续占有的财富。这类陂塘和水田被制成象征性的陶质模型随葬到墓中,是随葬品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园盆形陂池水田模型中多摆有鸭子、青蛙、龟、鱼及荷叶、藕、莲蓬等,展现出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这种模型所代表的设施地方靠近居里,水流相对稳定,有机物质较为丰富,适合更加精细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如今,云南红河采用的“稻鱼鸭”农业系统与之有着相似的生态理念。
铜孔雀
铜孔雀头顶的羽冠并非如扇形散开,而是紧密聚集成长长的一簇,这正是中国唯一本土原生孔雀——绿孔雀的最大特征之一。绿孔雀长得极为精致,簇生的冠羽如短剑般直立向上,胸颈部覆有带着冷冷金属光泽的翠色鳞状羽毛,又被赋予“龙鸟”之名。
以孔雀为装饰是古滇国青铜器的特色,这些青铜孔雀们向世人诉说着,自古以来,云南就是绿孔雀的家,与孔雀共生、共存、共舞,可能曾经是古滇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画面。
鹈鹕衔鱼铜扣饰
扣饰是滇青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装饰品,此扣饰高6.3厘米、宽8.5厘米,于晋宁石寨山出土。一水鸟秃顶、长喙,作蹲卧状,两翅及双目镶嵌孔雀石和玛瑙珠;鸟嘴中衔一鱼,两爪踩踏其背,造型生动。
出土于此的很多扣饰,灵感大多源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是生活日常。鹈鹕衔鱼铜扣饰上欢快的鸟儿和肥美的大鱼,展现着当年古滇国鱼肥鸟欢的繁华生活场景。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
扣饰是滇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饰牌表面常用浮雕或圆雕的形式来表现由人物和动物纹构成的各种场面。
此扣饰的正面为圆形牌,内凹似浅盘形,正中镶嵌红色玛瑙,其外分作三圈,皆镶绿松石原片。背面正中部铸有可供佩挂的矩形齿扣。周边有一圈鎏金透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此扣饰鎏金与玛瑙、绿松石相映生辉,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古滇国艺术珍品。
金镶红蓝宝石冠
金镶红蓝宝石冠造型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之中以固定冠身。此金冠的制作工艺精湛,主体纹样采用捶揲法,呈浅浮雕状,结合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工艺,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
黄灿的金冠点缀上红、蓝等各色宝石,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更显现出明代王侯之物的华贵。
立牛铜葫芦笙
立牛铜葫芦笙整体仿葫芦形,上部为曲管,管侧有一圆孔,近顶端铸一立牛,巨角前伸上翘;下部呈圆球状,正面5个孔,背面1个孔。出土时管内泥土中有残断的竹管痕迹,由古滇国青铜器上乐舞场面推知这是古滇人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
西汉时期的古滇人善于演奏各种乐器,如铜鼓、编钟、铜铃、葫芦笙等。曲管葫芦笙是管乐器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演奏者手捧笙斗进行吹奏,底孔尚可演奏滑音、颤音等。如今,葫芦笙在云南民族地区仍有使用,虽然结构上已有所改进,但是千年余音将代代传承。
云南的文物
如同散落山河的密码
串联起百万年人类演进的壮阔史诗
也勾勒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明长卷
今天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博物馆
在那些静默的文物中
聆听历史的潮声
触摸文明的独特肌理
来源:云南发布 云南日报 云南网
编辑:曹译文
一审:李娟娟
二审:傅霄
三审:管昕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