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本村人治本村事”是较为普遍的模式,但近年来,多地悄然掀起了一场村干部跨村任职的试点浪潮,打破了村干部由“本地人专利”的传统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跨村任职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村干部的能力与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村人治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一方面,人才瓶颈凸显,部分村庄内部人才储备不足,论资排辈现象时有发生,限制了新鲜血液的注入与优秀人才的选拔;
另一方面,以血亲为纽带的宗族势力影响决策,干部在处理事务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关系,难以纯粹从村庄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实践成果来看,跨村任职的积极作用显著。以萧山区进化镇为例,自2024年试点“跨村任职”机制,选派优秀村书记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
墅上王村党总支书记王仙明跨村任职新江村后,引入“共享空间”模式,复耕荒地、盘活集体经济,短短半年就让该村经营性收入增长40%。
这一机制打破了村域间的行政壁垒,形成“强村带弱村、导师带新兵”的协同发展格局,促进了经验与资源的“外溢效应”,让强村经验成为弱村转型的催化剂。
对任职干部而言,跨村任职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新聘人员通过“跨村锻炼”,在不同的环境中直面矛盾。
如太平桥村孙方杰在新江村推进“美丽庭院”试点时,面对村民自筹资金意愿低、观念滞后等挑战,创新采用“示范户打造 + 积分激励”策略,通过“萧星星”智慧平台调动村民参与,最终实现环境整治与村民自治的双赢,完成从“纸上谈兵”到“实战能手”的蜕变,破解了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为乡村治理储备了生力军。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跨村任职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部分群众对“外来的和尚”存在不信任感,认为他们是“过客”,很难接受其管理方式。
由于村与村之间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惯性,任职干部短时间内熟悉村情、群情的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此外,若选派干部任期较短,可能导致部分干部存在“走过场”心理,群众也会对其产生“镀镀金”的看法,难以真正认可、支持他们的工作。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为了增强群众信任,任职干部需要主动深入群众,倾听诉求,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说话;
在任期设置上,可以适当延长,确保干部有足够时间熟悉情况、开展工作、做出成效;
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对跨村任职干部的培训与指导,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村干部跨村任职是乡村治理模式的大胆创新,虽有挑战,但潜力巨大。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有望打破村庄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势,让这一创新举措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