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王聪聪

5月15日,“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全国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建设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高校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顶层设计愈加完善、工作基础不断夯实、育人效果有效彰显。其中,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工作模式。”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向全国400名大中小学师生和文教代表分享了近年来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情况。

今年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20周年。新时代的思政“金课”发生了哪些变化?思政教育又该如何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举办此次论坛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将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两个场域”,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夯筑思政课守正创新根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挥高校龙头作用,打造课程贯通、交流畅通、评价联通的“育人共同体”;推进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发思政课提质增效动能。学校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金课”体系,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大中小不同学段学生,思政课如何传好“接力棒”?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靳诺认为,要深化内容供给,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进教材、进课程,建设道理精深的思政“金课”;拓展育人格局,坚持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打造育人精良的思政“大课”;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提高思政课教师教研相长、理实贯通、史论结合能力,培育德艺精湛的思政“金师”;健全激励机制,改善思政课教学生态,推出源源不断的思政“金课”。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王日春指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要对标对表中央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求、关键任务、科学方法,坚持正确方向办好思政课,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强化同题共答,紧扣重点推进思政课建设,更好地促进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紧密联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突出教学优先和打造学术高地有机贯通;要集聚平台合力和优势,建立稳定高效的工作机制,强化有组织的思政“金课”供给,推动各学段思政课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回应青少年思想关切,形成真实可感的育人效果。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聚焦固本铸魂核心任务,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讲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堂“大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近年来,学校与社会协同发力,全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金课”体系,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像、一个个英雄事迹,都是大中小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思政元素,成为不同学段师生们开展思政育人的红色场馆。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打造“仪式教育”,在学校广场举行大中小学生入党入团入队集中宣誓活动,增强党团队员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发现,思政课知识的传递,对于越“低段”的学生挑战性越高,所以传播的技能是中小学教师更应具备的。他认为,不同学段的差异化教学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连贯发展。“这个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向大学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大学教师也应关注中小学教学,了解基础教育需求,以便更好地衔接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情感’,中等教育阶段强调‘认同’、大学更多的是‘理论’。”北京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说,中小学强调“适教易学”,大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了解“低段”的中小学,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