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25日,营口,一场突如其来的起义,震撼了整个东北。

国民党军政要员们在会议上,正讨论着如何应对不断逼近的解放军。

却不知自己的命运已在一位师长的手中翻覆,“都不许动。” 这句话,直接终结了他们的讨论。

——《壹》——

王家善的生平与军事背景

王家善,黑龙江巴彦人,1905年出生,若从时间推算,他的成长恰逢中国历史剧变的时期。



年轻时,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是第二十一期步兵科的毕业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沦陷,王家善也随之卷入了这场巨大的历史风波,他的命运,从此与伪满洲国紧紧相连。

他加入了伪满洲的军队,担任了步兵第四旅旅长,随后又步步高升,成为了伪满治安部的参谋司军务科科长。

这一系列的职务,看似与民族抗争毫无关系,却也为他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他在伪满军队内部发展了自己的一批忠实部下,这些部下,多数是通过王家善在日本陆军大学时结交的朋友,及其在伪满洲的部队内发展起来的“真勇社”成员。

真勇社,王家善与何正卓于1936年在日本陆军大学的合作下,成立了这个秘密组织。

组织的初衷是反满抗日,不仅是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更为了在满洲的特殊背景下积蓄力量,为中国的反抗战争做出贡献。

发展成员的标准异常严格,每个加入的人都要经过两位社员的介绍和严格的审查。



更重要的是,社员们必须誓言“保守社的秘密”,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在伪满洲的军队中,王家善以其高超的军事才干和对反满抗日的决心,迅速赢得了部分伪军官员的信任和支持。

王家善通过这一组织,开始搜集军事情报,研究游击战术,并且与一些反满的伪军官员建立了密切联系。

真勇社成员的力量,逐渐在伪满洲军队中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最终,王家善的军队成为了这一反抗的核心力量之一。

——《贰》——

真勇社的建立与抗日活动

1941年,王家善被任命为伪满陆军军官学校的教授部部长,在这里,他开始暗中发展真勇社的成员,尤其是在军校中的学生。



通过这些学生,王家善逐步将自己的反满抗日思想传播开来,甚至将伪军中的高级军官也吸引进了组织。

在王家善的指导下,真勇社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还深入研究了游击战术和反抗日军的方式,这些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积蓄力量,等待中国军队反攻的时机。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王家善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真勇社的活动在伪满洲国内部逐渐引起了日伪当局的警觉。

随着局势的变化,王家善不得不调整策略,以保持真勇社的隐秘性。

在这种极度紧张的氛围下,王家善和何正卓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何正卓在组织内担任重要职务,他与王家善一起,制定了真勇社的战略,并积极策划反抗活动。

1945年8月,随着苏联红军对日宣战,王家善看到了反抗的机会。



在此时,真勇社的成员纷纷响应号召,加入了苏军的行列,发起了反日暴动,苏军的进入,为王家善和真勇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他们得以实施长期以来的反满计划。

但即便如此,王家善依然面临着复杂的抉择,他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持自己的秘密身份,防止暴露在伪军中。

而同时,他也要确保真勇社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转型能够顺利进行,这些复杂的内外压力,使得王家善的处境愈加难以应对。

——《叁》——

营口起义与起义的准备

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解放军的进攻势如破竹,王家善所在的国民党暂编58师,被置于营口这一战略重地。



王家善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投身解放军的怀抱,带领58师发动起义。

营口起义的准备工作从1948年2月初开始,在这之前,王家善多次与中国共产党东北局的代表进行了秘密接触。

他选择了与解放军辽南军区的指挥官、参谋长以及石迪等人进行谈判。

这些谈判的目的是要确保起义后58师能在解放军的旗帜下迅速改编,并保障起义部队的安全。

王家善在起义前,向解放军的代表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即起义部队保持原有的建制,起义后作为解放军的一支独立师,与解放军一视同仁。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需求,也体现了王家善在军事上对解放军的尊重,同时,他也希望保障部队成员的安全,不让他们在起义后成为国民党清洗的对象。

解放军方面则表示支持王家善的决心,并同意保护起义官兵的个人财产,确保其家庭成员的安全。更重要的是,



1948年2月25日下午,国民党暂编第58师师长王家善在营口市司令部召开“紧急城防会议”,将营口国民党军政要员38人(含警卫员、司机等)召集在了一起。

王家善以东北行辕来了重要人物为由暂时离场,随后安排警卫连持冲锋枪冲入会场,高喊“举起手来,不许动”,仅交警总队长李安试图反抗被制服。

同日夜间,王家善宣布起义,配合解放军辽南独立师攻占营口,歼灭国民党交警总队2000余人,营口第三次解放,起义部队后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王家善任师长。

——《肆》——

抗美援朝与后期生涯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与美帝国主义之间的对抗进入了新的阶段,王家善和他所在的部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参与朝鲜战场时,王家善率领的部队迅速投入战斗。

在朝鲜战场,王家善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更是一个能迅速适应复杂战况的战略家。

在敌人压倒性的火力面前,王家善带领他的部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

在与美军的对抗中,单靠武力的胜利并不够,战略上的细致部署与坚韧的意志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正是这样的认知,让王家善逐渐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位重要指挥官。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王家善所在的部队也迎来了新的任务。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而王家善也随即返回了祖国,开始投身于地方的建设工作。

在此后的岁月里,王家善一直活跃在军事与政治的前沿,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

1960年代,王家善被任命为热河省军区副司令员,并参与了地方的军事指挥工作,在这一时期,王家善是积极参与了地方军区的建设,推动了军民一体化的发展。



在辽宁省政协担任副主席的职务上,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地方政治与军事的协调发展。

随着岁月的流逝,王家善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淡出。

1979年1月23日,王家善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虽然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浮夸的言辞,但他却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家善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抉择与巨大反差。

从伪满洲国的军官到解放军的指挥官,他用自己的选择改变了命运,也见证了中国从战火中走向和平的历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