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我国唯一位于内陆腹地的直辖市,该市80%的土地都为山地,因此有着山城之称,那么,重庆地势复杂,极端地形落差巨大,为何还会成为我国大后方的中心呢?



山城重庆-中国大后方的中心

重庆东临湖南湖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因该市中部和西北部是山地丘陵,东南有大巴山和武陵山绵延千里,东侧有巫山,南侧有大娄山,境内山高谷深,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8%,平原仅有2%。因此,重庆有着山城之称。

除了山城,重庆还有一个别称,名为江城,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受地形影响,迫使两江呈带状延伸,河流深切侵蚀,进一步切割出峡谷、陡崖、台地等复杂地形,这种山水相依的独特地理状态,使得重庆城市楼宇多依山而建,路网层叠交错,形成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独特景观。

按理说,重庆复杂的地理环境应该会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最大阻碍,但重庆不仅交通便利,还是我国大后方的中心城市。



重庆为何能成为我国大后方的中心

从地形上来说,重庆四周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腹地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这种地形使其具备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优势,自古代冷兵器时期,便是我国的军事要冲。

并且重庆虽然山地众多,但西北有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面积高达26万多平方公里,该盆地周围被山川环绕,在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大娄山之间,西接青藏高原,南有云贵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盆地内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因此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并行。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便将这里作为战略后方,因此需要开发农业支撑秦朝在这地区后勤补给,推进大一统速度,而四川盆地属长江水系,包括嘉陵江、岷江、沱江、赤水河等,最终都将汇入长江,但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经常形成洪涝灾害,尤其是岷江从川西高原流入成都平原时,因形成了270多米的“悬江”,洪水期泛滥成灾,导致成都平原西涝东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因玉垒山在岷江东形成阻挡,导致江水南移,加剧了东西旱涝不均的情况。



为了治理岷江水患,实现农业灌溉,李冰父子通过开凿宝瓶口,修建鱼嘴分水堤以及飞沙堰,分引岷江水,使得成都平原真正成为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

另外,长江作为黄金水道,从重庆穿流而过,为重庆的物资运转提供便利,其境内通航河流多达136条,一旦爆发战争,重庆可通过长江直达上海南京等东部重要城市,成为长江上游大后方与外界连接的关键生命线。

另外,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铁矿、锰矿、铝土、锶矿等,尤其是锶矿,储量和质量位居我国之首。

重庆这种地理、资源等多方面的禀赋,使其在抗战期间,成为民国的战时首都,更是成为我国抵御日军机械化部队向内陆推进的关键防线,据统计自1938年至1943年,日军曾对重庆发起了超200次空袭,但无一次取得全面攻占。



随着民国迁都,大量内地工厂也随之迁往重庆,促进了重庆的工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等多个工业部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时可迅速转化为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国家的战略需求。

如今的重庆仍肩负着重要使命,该市是全国唯一兼具水、陆、空、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也是中西部最强经济支撑力,2024年GDP达到了3.22万亿元,这也使得重庆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这座历史合力塑造的“战时堡垒”,如今仍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内陆战略支点、西部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大后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