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2025年优秀设计作品展在临港滴水湖码头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以“产教融合,智创未来”为主题,共展出158项设计作品,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共创作品14项、2025届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133项以及与学校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联合展出的优秀作品11项,全面展现了学校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
2025届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主要涵盖了智能装备、智慧医疗、关爱弱势、创意生活、文化传承以及数字媒体六大主题。其中68%的毕设课题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需求,作品完成度和可实施性较往年有明显提升。
据悉,此次展览均由该校学生团队集中完成展陈布置。展览前期,学院还首次尝试了将学生毕业答辩现场搬进展览空间。这种将答辩环节与展览公开展示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室内封闭式答辩的限制,让评委、企业导师、公众得以零距离接触学生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创新亮点。不仅提高了答辩的互动性与实效性,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了专业表达与项目汇报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正如企业代表所言:"设计师的汇报能力直接影响项目落地效果,这种实战化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即具备职业竞争力。"
"这些作品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扎根产业土壤结出的创新果实",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志勇表示,在全球设计教育向"科技+人文+产业"三螺旋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学院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与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两大国家战略,创新实施了"产业需求牵引、能力画像匹配、校企协同评价"的育人机制。此次展览选址滴水湖码头,标志着学院迈出了“走出校园、融入城市”的关键一步,不仅展现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更是一次面向社会的教学检阅,倒逼教学设计贴近实际需求,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宋齐赟同学的《用于火星探测的陆空协同载具设计》课题,从提高火星探测效率的角度出发,在校内导师与上海霄元创新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的联合指导下,开展了火星探测载具概念设计。宋齐赟表示,自己在设计过程中聚焦了母校“航空航天”特色,这次设计不仅是四年学习的成果展示,自己也在设计过程中对国家航空航天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展览首日还同步启动的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深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双方将在课程共建、实训平台共享、创新项目孵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形成“校企共育、产教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向设计与艺术学院捐赠价值50万元的60导脑电图仪,与学院共建高端工业设计制造融合创新平台,为工业设计提供神经工效学研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