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号,鸭绿江边冷得刺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顶着寒风,跨过江界,一头扎进了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里。这场打了三年多、将近一千个日夜的战争,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97653这个让人揪心的数字,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集体记忆。



一、牺牲人数:从零散记录到权威数字

关于志愿军到底牺牲了多少人,说法可多了,不同来源的数据就像拼图碎片,得一点点拼起来。军事史专家徐焰教授根据当年卫生部门留下的原始记录算了算,志愿军在战斗里伤亡减员的有36.6万人,其中直接在战场上牺牲的有114084人,不是因为打仗死掉的有2.5万人,还有2.9万人失踪了。这个数据和国防大学研究战史得出的结论差不多,现在学界都认这个。

从牺牲战士的老家来看,民政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把烈士信息都查清楚了。四川籍烈士最多,有21051人,山东有19766人,吉林有18499人,这三个地方的牺牲人数排在最前面。这就意味着,四川有21051个家庭失去了儿子、父亲或者丈夫,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战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出川抗美”。



二、统计差别:中美数据为啥差这么多

中美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差得可大了,这里头门道不少。美国军队算阵亡人数,只算在战场上直接被打死的,一共33629人。可咱们中国算得全面,不光算战场牺牲的,还有打仗受伤后死掉的、不是因为打仗出事的,这些全都算进去了。

就拿长津湖战役来说,美军陆战一师说自己死了604人,可志愿军统计的是,这个师一共损失了11731人。为啥差这么多呢?因为美军统计的时候,像冻伤的、受了点伤没死但后来还是没了的,这些都不算阵亡,他们就是想把伤亡人数说得少点。

再说说非战斗减员,那也是相当惨烈。东线第九兵团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打仗,冻伤的有30732人,直接冻死的就有1057人,这个数字比有些战役里直接打仗死的人还多。还有第五次战役撤退的时候,因为组织上出了点问题,有1.7万人被敌人抓走了,这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可是最让人痛心的教训。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加在一起,才是志愿军牺牲的真实情况。



三、数字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

每一个牺牲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段让人落泪的故事。特级英雄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机枪眼,牺牲的时候才21岁。他原来所在的连队,到现在还留着“黄继光班”的编制,每天点名的时候,第一个就喊他的名字,全连战士一起大声答“到”。

一级英雄孙占元,两条腿都被炸断了,可他还是坚持战斗,最后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他的老家河南林州,把一条主干道命名为“占元大道”,就是为了纪念他。特等功臣邱少云,潜伏的时候身上着火了,为了不暴露部队,他硬是一动不动,被活活烧死。他所在的部队一直记着“纪律重于生命”这句话,这就是从邱少云身上传下来的精神。

这些英雄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2022年,烈士肖思远的妈妈,又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了“杨根思连”,这就是“一门两忠烈”,英雄的精神在家族里传承。2024年,退役军人事务部把73位老兵讲的战争故事都录了下来,捐给了军事博物馆,让更多人能记住这段历史。这些个体的记忆,就像火种一样,让197653这个数字一直带着温度。



四、历史意义:数字背后的精神财富

抗美援朝牺牲人数的统计,本身也是一部活的历史。1953年的时候,志愿军司令部公布说伤亡减员36.6万人,到了90年代,民政部门把烈士名单都整理好了,一共有17.17万人。现在又增补了一些,确定是197653人。这个数字一直在变,不是因为以前统计错了,而是我们对历史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真相。

现在世界变化这么快,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特别有感触。长津湖的“冰雕连”,战士们冻成冰人了还保持着战斗姿势;上甘岭战役,一个苹果在战士们手里传来传去,谁都不舍得吃;松骨峰上,“三连勇士”和敌人拼死战斗。这些故事,早就不是打仗那点事儿了,成了咱们中华民族遇到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现在咱们去博物馆,看到那些生锈的军功章,就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能感觉到那些英雄们还没走远。197653这个数字,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它让咱们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弯腰,都得挺直了腰板往前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