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艺青年,还在坚持读书吗?

一旦你一只脚踏进了文化人的序列,读书就成了一件必要的事。

只是有些时候,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些不好意思承认的读书之“苦”吧。

于是,每个文艺青年的书架上可能都会有落灰的《百年孤独》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正如他们也一定会在电影节抢一场心心念念的欧洲文艺片然后看到睡着。

在读书这件事上,如果你恰好有一些小心思甚至是怪癖,那么这本《书怎么读都有趣》,真能让你找到久违的共鸣。


[日] 青山南|著

[日] 阿部真理子|绘

马文赫|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01

只要读得够快,大部分小说都算有趣

“读小说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吧。”

小说家池泽夏树在某个座谈会上这样说过。那是一场讨论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的座谈会,不过他在这里并不是特指这本书,而是泛指一般的小说。(《文学界》,1993 年11 月刊)

的确,这么一说,我也有同样的体会。不管什么样的小说,如果以超低速去读的话,都会变得很无趣。比如,大学里教养类的语言学课上进行的那种译读。在课上,要将文字一行一行地仔细翻译下去,无论怎样的名作,这样去读都会变得枯燥乏味。这门课基本上是每周上一次,所以每次去上课,都必须先回想上节课讲的内容,等好不容易回想起来以后,这次的课也已经结束了。

这并不是什么东西一变成学习就会变得无趣的问题,而是读书速度的问题。


电影《在街上》剧照

实际上,如果以相当快的速度阅读的话,大部分小说都算得上有趣。读完以后会觉得“啊,真有意思”。

美国小说家威廉·加斯非常擅长速读。他上高中的时候,曾和朋友们一起组建了速读队,并在和其他高中的速读队比赛时屡屡获胜,自诩相当无敌。我曾读过他夸耀自己这些事迹的绝妙散文。他说,书的好坏是由书的重量决定的,厚的书就是好书。

据他所说,速读就像是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吹在皮肤上的风清爽宜人”,“文字是茂密的枝叶”,“书页就是牧场”。一来到新段落的入口,他就迅速环视“牧场”,寻找可以作为标记的东西,然后迅速将其捡起,向前猛冲。如果仔细感受文章中的每个意象,细致琢磨文章的意义,阅读速度就会降低,所以他绝不会这么做。

只抓住传达要点的标记就好,快点往前跑才是最重要的。很快,就可以从脚下出现的云影感受到头顶上飘浮着云朵。那片云朵就是“意义”。但是,不能直接抬头去看云。啊,意义正在渐渐浮现,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要继续踩着踏板前进。


电影《书店》剧照

啊,速读看起来好开心啊。我开始感到羡慕了。

02

在书上划线的“金句”,是作者的本意吗?

准备考试的时候,我拿着红色铅笔在参考书上到处画线。这里必须记住,这里也必须记住,不知不觉,整张纸都被红笔画满了,但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到底哪部分才是必须记住的。

那么,接下来用蓝色铅笔把真正必须记住的内容画线标出来吧,虽然制订了这样的作战计划,但结果与之前相差无几。最后书被画得五颜六色的,更搞不清楚到底哪部分才是必须记住的内容了,让人头疼。

虽然我会在参考书上毫不留情地画线,却几乎不会在参考书以外的书上画线。理由有两个:

1. 潜意识里有“不能把书弄脏”的想法。( 参考书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更像是笔记。)

2. 到底是不是重要的内容,有没有画线标记的价值,我没有自信去判断这些。


电影《帕特森》剧照

我列举了自己无法在参考书以外的书上画线的两个理由,我想这两个理由的成因大致如下:

理由(1):当然是规训的结果。

必须爱惜书籍,日本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样的规训,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所以对把书弄脏这个行为感到抵触。

理由(2):一定是大脑长期被应试思维浸淫的结果。

语文题里不是经常有那种题目吗,是叫长篇阅读来着的吧?给出一篇篇幅很长的小说或随笔,然后提问“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把体现其中心思想的句子找出来”。

习惯了应付这种问题之后,即使自己已经可以自由地看书了,却还是会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歪着脑袋思索:嗯……这里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吗?不对不对,刚才那里才是吧。


电影《何时是读书天》剧照

让自己产生共鸣的段落、激励自己的段落、给当下的自己带来启发的段落,我在这些地方都画了线。

但是,我又不禁怀疑,这些被现在的我画了线的部分,对作者来说是不是其实是无关紧要的部分呢?是不是与这本书的本质无关的部分呢?

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作者,还是阅读这本书的自己呢?

刚开始在书上画线时,我觉得答案应该是作者。

03

啃不动的大部头,不如挑着读

致力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大作《追忆逝水年华》个人全译本的铃木道彦曾经写道,弗朗索瓦丝·萨冈正是因为读了普鲁斯特这部大作中的一小部分,才成为他的忠实粉丝的。

小说家萨冈断言“从普鲁斯特那里学到了一切”,据说她原本只是偶然读了放在手边的那部大作的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 中译本译为《女逃亡者》)中的一节,但是读完之后,她立刻被迷住了,成了普鲁斯特的忠实读者。

嗯……原来是这样啊。随机的阅读也不可小觑呢。原来只是随机挑选一部分来读,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现在,我们试着大胆想象一下。如果萨冈从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开始认真阅读,那她还会被普鲁斯特迷住吗?她还会断言自己“从普鲁斯特那里学到了一切”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这就是随机阅读的妙趣。


电影《将来的事》剧照

很多人都说莫言的作品一定受到了马尔克斯很大影响。

在一次访谈中,藤井省三直截了当地问莫言:“怎么样,你的作品是否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呢?”而莫言给出了十分惊人的答复。

他姑且先回答的确受到了影响,然后藤井又问他,比如受到了哪些作品的影响,他有点为难地说道:“马尔克斯的书我基本都读过了,但都没能读完……(笑)其实甚至连半途而废都说不上……(笑)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读了两三页就受到了冲击,大脑陷入了无法抑制的兴奋状态。(中略)完全不是能通过阅读一本书来进行学习的精神状态。”

莫言在读马尔克斯的作品时也是随机挑着读的吧。随机阅读的妙趣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期话题-

你有哪些独特的阅读习惯?

留言区分享~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情书》


点击在看,快乐读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