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专访中突然“服软”——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访华与中方领导人见面”时,他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



这番表态与一周前他在中东宣称“要阻止盟友倒向中国”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从挥舞关税大棒到主动示好,特朗普的“变脸”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算盘?

从“关税战”到“电话粥”:特朗普的急转弯

5月16日的福克斯专访堪称特朗普的“外交坦白局”。他不仅承认中美关系“至关重要”,更透露“若收到邀请,愿意立即飞往中国”,这一表态与其年初的“访华需中方先发邀请”姿态相比,明显放低身段。

而就在三天前,美国财政部刚宣布将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中方也同步降低对美反制关税至10%。这种“边打边谈”的节奏,暴露出特朗普的焦虑——美国经济正被关税反噬得千疮百孔。



数据显示,美国4月通胀率飙升至7.2%,洛杉矶港集装箱积压量突破疫情峰值,汽车工厂因芯片短缺停工规模达40%。

就连特朗普的铁杆票仓——农业州也撑不住了,大豆对华出口暴跌62%,农民举着“要贸易不要关税”的标语包围白宫。正如《金融时报》所言:“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砸在了自家脚上。”

中东行背后的博弈: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特朗普的“访华意愿”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专访前一天,他刚结束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三国“要钱之旅”,豪揽3.2万亿美元投资承诺。

但这场“中东钞能力秀”藏着双重目的:既要向国内展示“美国优先”的胜利,又要阻止海湾国家“向东看”的趋势。



他在采访中直言:“这些国家曾被中国极力拉拢,但现在他们留在美国怀抱了。” 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操作,恰似商人出价前的心理战——先亮筹码,再谈生意。

中方的定力:从“欢迎沟通”到“冷处理”

面对特朗普的“热情”,中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5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仅以“中美保持各层级沟通”回应访华议题,与年初“欢迎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对话”的表态形成微妙对比。

这种转变源于特朗普政府的矛盾行为:一边释放访华信号,一边升级对华为昇腾芯片的全球禁令,甚至施压国际机构切断中企在哥伦比亚的贷款渠道。正如《华尔街日报》分析:“北京早已看透华盛顿的两面手法。”

历史的教训:从2535亿到关税战的轮回

特朗普的“访华执念”让人想起2017年11月的那次国事访问。当时中美签署2535亿美元大单,从能源合作到农产品进口一派祥和。但半年后,美国突然对华加征关税,将“合作共赢”抛诸脑后。



如今历史似乎重演——尽管日内瓦会谈达成“90天关税休战”,但彭博社调查显示,多数分析师预测30%的关税将维持至2025年底。这种“先给糖后挥棒”的套路,让国际观察家直言:“特朗普的诚意,需要用行动而非言语衡量。”

博弈的终局:主动权在谁手中?

夜幕降临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正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对华强硬换取政治筹码,还是务实合作挽救经济颓势?

而北京的回应早已清晰——5月17日,中国央行悄然增持300吨黄金,同时启动与哥伦比亚的本币结算机制。

这场博弈的高潮或许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宋国友所言:“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数字游戏时,中国正在改写全球贸易的底层规则。”



回看特朗普的“访华意愿”,与其说是外交突破的前奏,不如说是美国困境的镜像,从关税战的进退维谷,到中东豪赌的虚实难辨,华盛顿的焦虑与北京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正如那通尚未拨出的越洋电话所暗示的——中美关系的方向盘,从来不在极限施压的恫吓中,而在平等互利的智慧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