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直指当代社会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变革浪潮,旨在探讨在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应对挑战并发挥更大价值。这一主题的提出,既是对当下社会变革的回应,也是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加速迭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多元的价值观念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也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精神压力和情感迷茫。面对信息的爆炸和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进入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寻求内心的坚定,寻找精神的寄托。而博物馆也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从传统的“文化守护者”转向“社会建构者”,通过展览、教育和公共活动,向公众提供深度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以此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力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动力。这也许正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出现“博物馆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迎来开馆一周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恰如一座精神灯塔,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注入稳定力量,为未来提供价值指引。这座博物馆不仅是科学家事迹的展览馆,更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场、时代命题的解答者,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科普教育,升华为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与精神力量的塑造。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的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展厅入口
一、
锚定快速变化社会的精神坐标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通过展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科研成果,为公众提供了一种超越技术表象的精神维度,即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以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为核心,成为快速变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价值锚点。
展览中,钱学森“我的归宿在中国”的誓言、朱光亚《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祖国在向我们召唤”的呐喊,生动诠释了科学家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南仁东倾尽一生打造“中国天眼”FAST、屠呦呦以身试药研制青蒿素、王选院士突破“铅与火”技术瓶颈发明汉字激光照排事迹……无论是珍贵馆藏还是各种特展,都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技术攻坚中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及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背景下,为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提供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启示: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也为社会传递了“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的深层认知,激励科技工作者突破科技难题。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也为公众树立了科学认知的典范。
学生们参观《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
二、
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共鸣”的叙事升级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览并非简单的文物堆砌,而是通过沉浸式叙事与情感共鸣设计,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体验,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
在“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中,通过四段人生图景,将“共产党员”与“科学家”双重身份的统一性具象化;“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专题展则以朱光亚、梁思礼等人的归国历程,展现一代人如何以个人理想回应国家需求。这种以“故事化叙事”打破高深的专业壁垒的叙事方式让非专业观众也能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感染力。
其次,用“场景化体验”强化情感联结。博物馆通过数字艺术、实物复原等手段,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中华科技文明展——问天逐梦》以裸眼3D技术重现“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等重大工程,让观众直观感受科技突破的震撼;毛二可院士骑着老旧自行车穿梭校园的影像,则以平凡细节传递“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这种体验设计使科学家精神从“高冷”走向“亲切”,尤其能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
第三,用“互动化教育”激活文化基因。例如,通过讲述王选院士如何用技术创新改变中文出版业,让青少年认识到“小字符”背后的大国崛起;通过展示“两弹一星”团队协作攻克难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科学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科技报国”的文化认同。
三、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精神坐标
面对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不确定性,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为未来提供精神指南。
这里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价值坐标。在技术攻坚、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等现实挑战中,科学家精神为从业者提供了“为什么而奋斗”的终极答案。例如,于敏“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品格,为浮躁的科研生态注入清醒剂;南仁东“别人有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的勇气,则激励后人直面技术空白。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内驱力。
这里为公众构建科学认知框架。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议题中,公众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博物馆通过展示科学家如何权衡技术风险与社会价值(如屠呦呦在青蒿素研发中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帮助公众理解“科学不是万能的,但科学精神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这种认知框架,有助于社会在争议中形成理性共识。
这里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博物馆中“一带一路”中国工程师展览,展现了科学家精神在国际合作中的普世价值。当“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师以“智慧、坚韧与创新”搭建发展桥梁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这种精神输出,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文化软实力。
结语:
在技术狂飙与价值重构并行的时代,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历史纵深观照现实挑战,通过科学家的个体故事,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用科学家精神凝聚社会共识,为公众提供了“慢思考”的空间与“深价值”的土壤,为快速变化的社会提供了“变中求稳”的文化定力和“稳中求进”的创新动能。正如钱学森所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座博物馆提醒我们: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唯有以科学家精神为根脉,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未来,随着更多互动展览、跨界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展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有望成为全球科技文化的重要枢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书写确定性的中国答案。
作者 | 刘书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5·30专栏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