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知去哪儿?孩子课余生活单调?值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美术馆、博物馆以常态化公共教育创新给出答案:这里有展品深度解读,也有沉浸式互动体验,能够感受传统工艺匠心,还能投身现代艺术创作,各得其乐。近年来,美术馆和博物馆通过多元形式,让展品、艺术融入日常,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养分。

知识传播:多元方式拓展文化视野


▲ 在中国美术馆,小观众们填写“承诺卡”。


▲ “我是文明小观众”学习卡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教育空间。几个小朋友围在桌前,正专注地填写“我是文明小观众”承诺卡。穿着波点裙的小女孩仰起头,眼神明亮,“我要认真填好承诺卡,做个真正的文明小观众!”一旁的小男孩抢着说:“我现在看美术馆里的画和雕塑,感觉它们都在跟我说话,我再也不会伸手乱摸啦!”

这番童真对话,源于中国美术馆开展的“我承诺,我是文明小观众”公共教育活动。活动意在引导小观众树立正确的观展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文明素养,为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贡献力量。

活动面向少年儿童推出“我是文明小观众”学习卡,以手绘插图结合馆藏精品的形式,将保持安静、轻声慢步、尊重展品等观展规范,以图文并茂的趣味方式呈现。另外,融入藏品知识介绍,采用色彩明快的画风与通俗易懂的文字,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同时,该公教活动进一步推动馆校合作,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实现艺术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助力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审美素养和文明素质。

这也彰显了美术馆、博物馆在当下积极探索多样传播方式、履行知识传播这一核心公共教育使命。


▲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的染织体验课上,教授进行技法示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明灯:从威廉·莫里斯到麦金托什”展览期间,策划开展“展厅导赏”“学术讲座”“手作之美”3个系列7期美育活动,面向清华师生、艺博会员、社会公众从多元视角深度解读展览,线上线下累计参与观众超195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组建了60名含志愿者与专职讲解员在内的专业讲解团队,开展了300余场中英文讲解,参与观众近6000人次。一系列与展览配套的美育活动帮助观众欣赏展品、领悟手工艺价值,提升艺术素养与生活品质。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是全民性、多样性美育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如,江苏省美术馆开展“向美而行以艺润心——江苏省美术馆与公众艺术零距离”的公教项目,聚焦“新金陵画派”和“水印木刻”两个江苏代表性艺术流派,充分利用自身丰富藏品资源,设计制作适合大众审美普及的艺术科普展“艺术盒子”两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传播艺术知识。

“走出去”时,将“艺术盒子”送至中小学等单位,构建临时展览空间,由公教专员为师生提供导赏讲解、临摹赏析、艺术体验等服务,目前已走进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等近10所学校,为美育浸润行动提供丰富资源。“请进来”则邀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携手公教专员,在馆内为师生、市民开展讲座、互动教学等活动,以生动形式传递文化艺术魅力,拓宽大众文化视野。

“下一步,江苏省美术馆将探索更多元的美育路径,建立更多的美育实践基地,逐步扩大定点美育覆盖范围,将优质艺术资源输送至全省多地基层单位,惠及更多基层青少年与艺术爱好者,构建可持续的城乡美育支撑体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表示。

精准服务:定制专属文化体验

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的人群对美术馆、博物馆的期待各不相同。如今,许多场馆针对这一特性,精心设计分众化的公共教育活动,力求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馆内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


▲ 成都市美术馆“艺术夜巴适(bus)”青年夜校举办的国际青年艺术沙龙

基于观众大数据画像分析,成都市美术馆公教活动分众化建立了五大类型品牌,并结合社会热点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求,策划了丰富多元的活动。其中,“艺术夜巴适(bus)”青年夜校针对“打工人”和青年群体,利用19∶00至21∶00的黄金时段开课,成为他们下班后的精神充电站。艺术课程设置国画、西画、数字绘画、摄影四大课程模块,形成“理论+实践+创作”的完整教学链。

同时,夜校举办“国际青年艺术沙龙”“美术馆之夜”等活动,将艺术与社交、创业、国际交流深度结合。凭借其首创的“夜间艺术教育+社交体验”模式、线上线下双轨教学体系,自2024年8月30日起,青年夜校已成功开展了44场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了近10万青年踊跃参与,创下西部美术馆单项项目参与人数新高。

“我们正以艺术为媒,让更多青年与美好生活‘双向奔赴’,载着更多青年驶向精神丰盈的未来。”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表示。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同样深耕分众需求,于近期推出数场公教活动。如针对水彩画爱好者,青年艺术家带领参与者探索水彩画创作,感受色彩魅力;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博物馆则推出以敦煌澄板土为基底的泥板画创作体验活动,使参与者在古老技艺中深化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这些活动,如同精心调制的文化特饮,让不同受众都能啜饮到专属的艺术醇香。

无论是痴迷交响乐的发烧友,还是热爱宋韵美学的文化拥趸,都能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找到艺术共鸣。该馆打造的“音艺无界·声动美术馆”系列公教活动,创新地将静态展览与动态音乐表演、互动体验深度融合,不仅提升观众审美素养、培养跨艺术门类鉴赏能力,更搭建起艺术交流的优质平台。

在系列活动中,“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启幕之夜尤为亮眼。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特邀杭州爱乐乐团,以首任院长林风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主张为脉络,分四篇章奏响《宋韵今辉之夜·宋韵音画》交响音乐会。乐曲跨越时空,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既从校史中挖掘深厚底蕴,以传统经典为展览注入文化内核,又以创新形式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

“跨界融合让参观充满趣味,为公众带来沉浸深入的观展体验,构建起跨学科艺术课堂。”此次公教活动负责人朱羚表示。

互动体验:“人人都是艺术家”

以往,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大家心中是艺术名家大作的“专属秀场”,满是高端与神秘。如今,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实践正在打破藩篱,让观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在触摸艺术、对话历史中,成为文化体验的主角。


▲ 江苏省美术馆开展美术教师培训

这种转变在浙江美术馆推出的“速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公共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活动以课程、讲座、展览等多元形式,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活动中,馆藏名家经典速写与大众创作同场展示,形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速写生活”板块,多所学校的学生热情响应,他们拿起水墨、iPad等多样工具,记录生活百态,展现速写在教育与生活中的创造力。在“西湖绘梦”板块,西湖人物写生团的银发族每周在美术馆现场速写,与观众实时互动,将西湖风光与市井温情融入画笔,拉近了速写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钱骋表示,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速写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公众对速写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了艺术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升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一日艺术家”——南京美术馆艺术体验工作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照进现实。该公教项目突破传统美育模式,通过沉浸式艺术实践重构大众与美的关系。工作坊涵盖生活美学、非遗传承、美术创作等多元体验主题,通过中国画、非遗灯彩、蓝晒手作等特色项目,引领市民走进真实的创作空间。

在这里,艺术不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成为联结情感的纽带,让参与者在互动中实现真诚对话,重寻生活之美。年轻白领林先生盯着画架上晕染开的蓝紫色颜料,难掩兴奋地说:“终于能抛开手机和工作,原来当艺术家这么过瘾!”退休教师王奶奶轻蘸着墨汁,在宣纸上勾出一朵兰花,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艺术遥不可及,现在才发现,美就在自己笔尖呢!”

这种从“观赏”到“创造”的跨越,同样发生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少年探秘——解锁通关文牒,开启文化奇遇”公教活动中。当孩子们专注地折纸、测量、裁切,制作古代经折装运河通关文牒时,那些曾沉睡在文献中的古代书籍装帧的艺术与智慧,化作他们手中可感可知的“文化密码”。望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将自己亲手做的通关文牒举到眼前,家长李先生轻轻搂住孩子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本以为到博物馆只是看展,没想到孩子能亲手‘复刻’历史,这份文化体验比任何说教都珍贵!”

(本文图片由各馆提供)

2025年5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观众成为主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