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的悲剧:就算赵匡胤不篡位,也有别的人篡位!
赵匡胤(AI图片)
前文《柴荣之死有多诡异?》讲到一代英主柴荣满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御驾亲征,却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未尽的雄心和满腹的遗憾撒手西去,时年38岁,留下幼儿寡母。
在封建王朝,每当皇帝英年早逝,最容易引起巨大的政局动荡,原因很简单,皇帝英年早逝,意味着他的儿子大多年幼,还不具备掌控天下局势的能力。这时候,最容易引起政变。
柴荣死后,就面临着这样空前严重的危机——他的皇太子柴宗训只有7岁,实际上只有6周岁不到,后周那些骄兵悍将当初连初即位的34岁的柴荣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只有6、7岁的柴宗训?
而且,柴宗训面临的情况又尤其特殊,历史上虽然也有不少皇帝英年早逝的先例,但好在他们的政权已经相对稳固,异姓想要篡位夺权的空间比较小,但柴宗训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一样。
从公元907年唐朝覆灭,到公元959年柴宗训病逝,短短53年间,共有8个姓氏的人做皇帝。真是应了那句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只要一有机会,立即有悍将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柴荣病逝前,其实已经隐隐有这方面的巨大担心,但天不假年,他压根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儿子柴宗训好好谋划,就迅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只能仓促为儿子做些安排。
第一个安排是,把3年前病逝的符皇后的妹妹立为皇后,即为宣慈皇后。柴荣此举的用意是,宣慈皇后肯定会对姐姐的孩子柴宗训更疼爱一些,同时,也能让柴宗训得到外公符彦卿的全力保护。
第二个安排是,一口气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明确为储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柴荣此举的用意是,安排两个继承人,柴宗训不在了,还有弟弟柴宗让。
第三个安排是,为柴宗训敲定顾命大臣:宰相定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人都深受柴荣恩宠。武将方面选择了赵匡胤,把他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升为殿前都点检。
请注意,赵匡胤能升为殿前都点检,是因为前任殿前都点检被柴荣罢免了,他就是郭威的女婿、后周军衔第一人张永德,他被柴荣外放去了澶州做节度使,被彻底排挤出后周权力中心。
按理,张永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常年统兵,很有威望,此时本该正是柴荣对他委以重任的时候,为什么反而被柴荣排挤出去?原来,柴荣对张永德有块心病,原因是一块约三尺的木条。
柴荣北上讨伐契丹的途中,突然冒出一块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此时担任此职的正是张永德。当时,柴荣要集中力量讨伐契丹,对这木条之事未作深究,但这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甚至,柴荣还在暗中追查此事。这个木条会不会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做的局?当初,郭威在侍卫亲军司的支持下称帝,称帝后就设置殿前都指挥使司,两司分管禁军,互不统领,互相牵制。
偏偏统领这两司的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人明争暗斗多年。李重进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张永德对上恭敬顺从、忠心不二,对下宽厚仁慈、有德有量,唯独对平级心胸狭隘、锱铢必较。
张永德和李重进可谓冤家,针尖对麦芒。张永德多次在柴荣面前打李重进的小报告,柴荣何等英明,但战场上,张和李是他的左膀右臂,都要依赖,谁都不好处罚,处罚谁,都会影响军心。
柴荣因病撤军,路过他的发祥之地澶州时,把自己关在行宫中,不见任何人。时间久了,大臣们担心,甚至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张永德负责皇帝宿卫,大臣们就拜托他带话给皇帝。
张永德果然把话带给了柴荣——天下未定,四方皆敌,距离京城遥远,如果出事,天下该怎么办?柴荣听了当即问张,这些话是谁的意思?张永德说,这是大臣们共同的想法。
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像看怪物似的看了张永德许久,然后叹气说,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穷薄,不足以当此富贵!说完,立即出宫返回京城。张永德却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彻底失去皇帝的信任了。
原因很简单,张永德是皇亲国戚,又负责皇帝宿卫重责,竟然被别人拿来当枪使,试探皇帝的安危健康,这样的脑子,怎么值得托付大事?张永德不行,李重进就更不行,最后挑中了赵匡胤。
按道理,升官是好事,但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个官升得让他有点发懵,也有点提心吊胆。他才32岁,就完成了很多人可能终身都无法跨越的这一步——出任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知道自己不是皇亲国戚,而这次远征契丹也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皇帝和千军的威力带来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柴荣在临死之前提拔赵匡胤,都有他的深意在里面。
柴荣这一招其实就是皇帝惯用的平衡朝廷权力的手段而已,按照柴荣的设计,朝堂之上有三位以范质为首的宰相,军队之中有以赵匡胤为首的武将。但遗憾的是,柴荣在这两块都看错了人。
范质虽然有才,但非常执拗,行事专横,独断专行。柴荣临终前,曾当面交代范质,自己百年后,可以起用翰林学士王著入相。但出宫后,范质就对同行的大臣说,王著乃酒徒,岂可入相?
范质认为,这是皇帝乱下命令,不用遵行,还要同行的人不要泄露。柴荣悲哀,人还没死,范质就已经不听他的话了。军队方面,柴荣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去守卫边疆。
柴荣安排韩通与赵匡胤分管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和殿前司,让他们两个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确保军队既能运转,又不会勾结一气。在柴荣看来,韩通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变节反叛。
至于赵匡胤,就算他晋升极快,但他的资历很浅,即便想搞点什么也缺乏号召力,因此他的威胁暂时不用考虑,等到他资历深了,小皇帝也差不多长大成人了。表面来看,柴荣可谓机关算尽。
但赵匡胤很快就轻易破解了柴荣设计的机关——柴荣6月份病逝,7月份他就离开京城,去了他的属地归德府,那里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处理——这是他离开京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对此,范质和韩通都没有怀疑,同意放行。而且对他们来说,赵匡胤在外地待得越久越符合他们的利益,最好把赵匡胤的全部班底都一起弄出去,只留下家属在京城做人质,这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