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领导来说,下属的“忠心”远比“能力”重要得多。但尉迟敬德的结局又告诉我们,“忠心”并不能保证下属能获得一张“无限期饭票”,甚至“过度”的忠心对领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尉迟敬德与李世民原本是两个阵营里的敌手,前者是刘武周的马前卒,后者是大唐帝国冉冉升起的将星。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破李唐的革命圣地晋阳,并一路挺进打到河东,眼看着就要跨过黄河打到关中了。看这架势,新生的大唐帝国似乎要夭折了。

刘武周的“腰杆子”就是尉迟敬德,这伙计拧足了发条,一举俘获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刘世让等大唐要员。

危急时刻,李世民发威了,他率领殷开山、秦叔宝在美良川设伏,打得尉迟敬德孤身逃跑。李世民乘胜反击,千里追凶,死咬住尉迟敬德不放,并将他困死在介休。



尉迟敬德是个识时务者,他举城投降,从此成了李世民帐下的一员悍将,并在此后的洛阳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有人鼓吹,尉迟敬德是大唐开国数一数二的将领,顶流明星。人家凭实力吃饭,哪个老板不喜欢?

说这话的人牙齿严重漏风,内容一窍不通!就尉迟敬德的军事能力,给李靖提携都不够资格,还妄想混到“军事家”的圈里?

这就是很多人的误解,往往将“军事家”和“将领”混为一谈。整个大唐帝国,真真算得上军事家的并不多,开国战争中唯有李靖才无愧于这个称号,连李世民也只能勉强算。



尉迟敬德充其量就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并不具备指挥才能,更没有统帅千军的才华,说白了就是元帅手中的一把钢刀而已。

即便是钢刀,其锋利程度比起秦琼来还是稍显钝了一点。

那么,李世民为何偏偏喜欢尉迟敬德,而不是李靖、秦琼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一个字——忠!对领导来说,下属的“能力”是选择项之一,“忠心”却是一个必选项,而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几乎无人可以超越。

在战场上,尉迟敬德两次救了李世民的命,这叫“过命的交情”。

在尉迟敬德眼里,他只有李世民,没有齐王、太子,甚至皇帝。



李元吉不知深浅,偏要跟尉迟敬德“切磋”。尉迟敬德一点情面都不给,让李元吉输得颜面尽失。你以为尉迟敬德不懂人情世故?错,这家伙精着呢,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李世民看到他的忠心:在我眼里齐王就是个屁,您才是我唯一的靠山。

后来,太子亲自示好,试图将他拉进自己的阵营,而尉迟敬德竟然冷冷地怼了回去,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已经笼罩在秦王府的头顶,当时的真实情况其实是李世民一人单挑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父子三人,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这种情况下,尉迟敬德竟然无视太子爷主动抛来的橄榄枝,选择了跟李世民生死与共。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主动将自己融进了李世民的血液。



面对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进”,李世民表现得却优柔寡断。这其中固然有风险太大,不能贸然行事,但其实也饱含了李世民另一层思考,那就是“检验部下的成色”。

临大事,上下同欲往往比“谋”还要重要,尤其是“玄武门之变”这种事,不可预知的情况太多,失败往往是因为某一个人的动摇。

所以,李世民一再后退,用他“最软的姿态”来甄选身边“最硬的汉子”。

针对李世民的态度,秦王府有两种态度,一种就是以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为代表的“硬汉派”,另一种就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代表的“暧昧派”。



当李世民下定决心,并让人去请房玄龄、杜如晦来议事时,二人却借口皇帝不让他们去秦王府唯有推脱了。李世民大怒,令尉迟敬德持剑请客:不来就砍了他们!

其实房、杜并非三心二意,只是他们的“忠心”是有条件的:假如主子下定了决心,咱们的努力才有意义,你都犹犹豫豫的,咱岂不是白流血?我们的命不能这么不值钱。

很显然,房玄龄、杜如晦站得更高,但对李世民来说,此刻他更需要“愚忠”,毫无杂念的愚忠,所以尉迟敬德的印象分又增加了一些。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做了无可替代的,也没人敢做的事,脏事!比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