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约上“看展搭子”一起打卡博物馆,成了不少人的休闲好去处。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的博物馆近7000家。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起去看咱的“无价之宝”!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集中展出约1100件文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马鞍山,是长江下游史前玉文化的杰出代表。5月16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展厅,共设1个基本陈列展和2个临展厅。

史无前例的玉器“孤品”——龙首形玉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如此造型的玉器;栩栩如生的玉人以双手抱于胸前的姿态呈现,制作工艺令人惊叹;玉版和玉鹰上神秘的八角星纹,表达着先民追寻太阳的理想。

此次集中展出了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大量富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玉器集中亮相,包括玉人、玉龙、玉鹰、玉双连璧、玉勺等,结合光影、数字化等现代科技,凌家滩先民在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得以全景式展示。网友:老祖宗的智慧也太超前了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

苏州考古博物馆

“孙吴1号墓”复原重现

近年来,苏州凭借“百馆之城”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今,历经7年精心筹备的苏州考古博物馆,于5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

展馆的布局分为地面和地下两层。一层展览聚焦苏州地区的考古发掘,讲述苏州从江河湖海中崛起的故事。地下层则通过“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展示了从吴越时期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

首批展出的1200余件(套)出土文物中,主要类别以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为主,其中五分之四以上展品为首次亮相。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之一便是将近90吨的“孙吴1号墓”的复原重现

这个长15米、宽10米的“庞然大物”,是江浙沪地区至今展出的最大单体文物。墓室由考古人员经过7年发掘后,成功“搬家”到博物馆,并进行了精细复原。


除了宏大气势的墓葬,博物馆内的展品也不乏小巧精致的“逆袭”之作。同时,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让观众可以多角度感受文物蕴藏的厚重历史。

安徽博物院

楚国“父子鼎”时隔92年重逢

近期,安徽博物院推出“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其中,两件战国时期的楚国青铜器——楚王匜鼎与楚王熊悍鼎,格外引人注目。

这两件被誉为“父子鼎”的珍贵文物,均出土于安徽淮南李三孤堆墓群,分别承载着楚考烈王熊元与楚幽王熊悍的历史印记。1933年李三孤堆墓被盗挖后,楚王匜鼎留在了安徽,而楚王熊悍鼎则辗转流落至天津。这次展览,是它们在分离92年后的首次“团聚”。

据了解,此次展出文物总数超过900件。除了“父子鼎”,铸客大鼎、鄂君启金节等一大批文物也集中亮相。

西安碑林博物馆

柳公权书法碑刻+3

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集中展示地,收藏了从汉唐以来历代名碑刻石数千方。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西安碑林博物馆展览陈列全新亮相,向观众展现碑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有哪些新亮点?戳视频,一同了解↓↓

西安碑林博物馆调整后的文物展陈分布在老馆区和北区场馆。展出文物从800余件增至2000余件,是原来的2倍多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冯宿神道碑》在这里展出。除了这两件碑刻,这次西安碑林博物馆又最新展出了3件柳公权的书法碑刻——《严公贶墓志》《杨承和神道碑》以及《迴元观钟楼铭》。此次上新后,西安碑林博物馆就有5件柳公权的书法碑刻了,成为全国收藏柳公权书法碑刻最多的博物馆。戳视频,绝对让你大饱眼福↓

陕西历史博物馆

340余件贵重青铜器亮相

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5月15日对公众开放,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开展。


“吉金·中国”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三部曲的第三个展览。作为压轴收官大展,本次展览以340余件(组)来自全国17省51家文博机构的青铜器为核心,通过“技术·潮流”“中心·四方”“礼乐·中国”三大单元,系统呈现青铜文明从技术革新到礼制成型的历程,解码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基性作用。

据介绍,本次展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礼器。这不仅是一场文物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展览以青铜为媒介,让观众有机会触摸早期中国的文明智慧与技术辉煌,感受青铜文明如何铸就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网友:狠狠期待住了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探访“中华第一舟”

为了一条独木舟,建了一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也长成了船的模样,它就是浙江杭州萧山区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距今8000~7000年前,跨湖桥先民曾在这里生活,多年后,这里出土了目前最早的独木舟

如今,“中华第一舟”就藏在水下。为了不移动它,博物馆就建在独木舟的上方。据了解,这艘独木舟当时并不是孤立摆放的,它的周围分布着一些木桩和桩洞,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独木舟可能是被固定在这里的。


除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这里还展现了8000年前的住房——干栏式建筑,至今仍是少数民族吊脚楼的灵感源泉。这样的架空结构可以防潮通风、抵御虫害,甚至应对季节性洪水,也是南方先民对抗湿热环境的智慧结晶。


逛了博物馆才知道

文明的源头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快和“看展搭子”一起去逛逛吧~

来源| 央视一套微信、《新闻直播间》、《寻古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 顾盼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