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驯服了野马之后,马匹就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之一。军队自有了马匹加盟之后,军马就成了军人最好的战友。
军马能够能够载人,日行千里;军马能够驮运,忍辱负重;军马能够拉车拉炮,翻山越岭。无论在冷兵器时期,还是近现代战场,军马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骑兵部队,铺天盖地;运输部队,烟尘滚滚;通信部队,一骑绝尘。战争与战马,在现代化运输工具全面武装部队前,是军队不可分割的一个十分重要部分。
军队需要大量军马,尤其是骑兵部队。人民军队从成立起,就装备有军马。长征途中,就有了军马载人和运输物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就有了骑兵部队和运输部队。但由于人民军队南征北战,一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和地区,作为自己有规模的军马场。
1947年,当年进入东北的东北民主联军,在黑龙江牡丹江地区成立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有规模的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自此,东北野战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有了自己的军马饲养基地,源源不断的军马提供给部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安排规划军马供应和军马场的布局。1951年7月,总后勤部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各地区部队的军马场,由总后直接管理;饲养的军马,由总后统一调配。各地区部队成立的由部队管理的军马场开始上交到总后,总后由此成立了“总后勤部马政局”,1955年4月改为“总后勤部马场管理局”,简称军马局。
当年部队军马场的管理体制是,总后军马局统一管理全军各军马场;管理职责由五个“总后办事处”(军级单位)具体负责,各大军区后勤部军马部和各省军区军马处协助管理各军马场。各军马场按照地域大小和饲养军马数量,编制为团级和营级单位。军马场主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由军队现役军人负责,饲养放牧军马由牧工(老百姓)负责。每年每个马场上交总后军马局一定数量的军马,由军马局统一调配给全军使用。
到1960年,全军共有规模军马场50余个。像比较著名的红山军马场、马山军马场、山丹军马场、伊吾军马场、贺兰山军马场、河曲军马场、贵南军马场、四方山军马场、白城军马场、延安军马场等等。几十年来,共有一千多万匹军马装备部队,使得军队骡马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1974年,由于军队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对马匹的需求逐渐减少。军马场的规模开始缩小,数量开始减少,部分军马场开始移交给了地方政府。
2001年,部队所属军马场全面移交完毕,曾经由部队管理的军马场全部改为地方管理。每年地方军马场根据部队需求提供一定数量的马匹作为军马,主要用于边境边疆地区军队的巡逻和运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