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田埂边堆着泛青的麦粒。驻马店农户冒高温收割未熟小麦。南阳的王先生望着抽水泵叹气,100多亩麦田等水救命。
4月以来河南持续高温少雨,40%的县遭遇重度干旱。本该饱满的麦穗还挂着青色,部分农户却不得不提前开镰。
有人在视频里拍下成片晾晒的青麦,麦粒捏开还流着汁水。
农业部门说这是极特殊情况,仅旱地早熟麦和严重受旱麦提前收割。
但确山农户坦言,担心21日的降雨会让麦子烂在地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兆荣指出,灌浆期收割影响产量和品质。
青麦做饲草或腾地种其他作物,是农户无奈的选择。
南阳唐河县的抽水机昼夜轰鸣,南水北调的水正驰援干旱农田。洛阳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田间统计提前收割的面积。
确山的党员干部帮外出务工农户抢收,可面对青麦却笑不出来。
往年麦收是金黄的喜悦,今年却多了几分担忧的神色。当收割机碾过泛青的麦秆,麦粒的重量明显轻于往年。
有村民蹲在地头数麦粒,皱着眉说每亩可能减产两成。干旱让小麦提前成熟,却也让灌浆期缩短,淀粉积累不足。
这样的麦子磨出的面粉,口感和营养都会受影响。但农户更怕烂在地里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场提前的麦收,暴露出农业面对极端天气的脆弱。
河南作为小麦第一主产区,牵连着全国的粮食安全。2025年的这场干旱,给农业敲响了警钟。水利设施是否足够应对突发旱情?
耐旱品种推广进度如何?
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率,决定着农田能否挺过干旱。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麦田在气候变化中更坚韧。个人认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刻不容缓。
从地头的灌溉管网到耐旱品种研发,每一环都需要重视。只有让土地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才能守护好"中原粮仓"。
当最后一车青麦拉回农家,这场特殊的麦收暂告一段落。
但关于粮食安全的思考,应该持续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保障麦农的辛勤付出,就是守护我们的饭碗底线。关注后续天气变化和小麦生长,期待夏粮能减少损失。
粮食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粒麦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