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话题又热起来了,尤其是特朗普的一个心腹放出风声,说美国正在积极重启跟中国的关系,而且未来90天内还有大事要谈。这事儿一出,立马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毕竟中美这两个大块头的一举一动,都能让全世界跟着抖三抖。
要说这事儿,得先从头捋一捋。中美关系这几年可真是过山车一般。特朗普第一次当总统那会儿,也就是2017年到2021年,就开启了对中国的强硬模式。2018年,他直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理由是中国搞“不公平贸易”、偷知识产权,还操纵汇率。这贸易战一打就是好几年,双方你来我往,关税加了一轮又一轮,全球供应链都被搅得一团糟。
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上台没多久就故技重施。4月初,他签了个行政命令,对中国商品加了34%的关税,说是要逼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这回中国也没客气,立马反击,对美国农产品、汽车和技术产品加了报复性关税。没几天,双方火气更大,美国把关税提到104%,中国直接顶到125%。这架势,全球贸易都快停摆了,股市暴跌,供应链紧张,美国企业叫苦连天,消费者也得掏更多钱买东西。
但这回跟之前有点不一样。特朗普政府内部压力大了,尤其是共和党内部和美国商界,都开始埋怨这关税战打得太狠,自己也伤得不轻。制造业成本涨了,农民卖不出货,选民的不满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候,特朗普的一个心腹——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站出来了,说美国得调整策略,要跟中国谈一谈。
5月初,中美双方终于坐下来,在日内瓦搞了场高级别会谈。这次会谈挺关键,5月11日谈完后,双方居然达成了个临时协议:美国先把24%的额外关税停了,税率降到10%,为期90天;中国也跟着降低了点对美商品的关税。这消息一出,市场松了口气,美国股市涨了2%,全球贸易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了点。
会谈后,哈西特在媒体面前放了话,说美国正在积极重启跟中国的关系,未来90天内会有更多大事要谈。他还提到,这次日内瓦会谈“很有希望”,双方都愿意坐下来好好聊。这话听着挺耳熟,特朗普当年也爱用这种调调,先把姿态摆高,再慢慢松口。但这次不同的是,哈西特明确说了,未来90天是个关键窗口,双方要谈的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文件”——可能是份全面的贸易协议。
哈西特透露了点谈判的方向,未来90天,中美估计会围绕这几个大问题掰扯:
美国老早就嚷嚷着跟中国的贸易逆差太大,想让中国多买美国货,尤其是农业、能源和制造业的东西。中国这边其实也愿意在某些领域增加进口,但前提是得平等,不能美国单方面逼着买。
这几年中美在科技上掐得最凶,5G、人工智能、半导体都是焦点。美国想限制中国技术发展,还老说中国偷技术;中国则反过来指责美国搞封锁。未来90天,这块估计会谈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的事儿,能不能找到个平衡点不好说。
美国想让中国多买它的液化天然气和原油,缓解自己的能源出口压力。中国这边需求也不小,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双方可能有点共同利益。但价格和数量怎么定,肯定得磨半天。
中国这几年一直在推金融开放,美国想趁机让自己的银行、保险公司在华多分杯羹。中国可能会给点甜头,但核心领域估计还是会卡得死死的。
除了经济,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这些大问题上,中美也有合作空间。尤其气候变化这块,拜登政府就挺上心,特朗普虽然不咋提,但也不敢完全忽视国际压力。
这五件事儿,每一件都不简单,既有利益交汇的地方,也有深层矛盾。90天能不能谈出个结果,谁也不敢打包票。
哈西特这话在美国国内掀起了不小波澜。一边是经济学家和商界,挺欢迎这消息的。美国商会主席汤姆·多诺霍就说,中美缓和对企业是大利好,能稳供应链,降成本。他们巴不得90天内能签个大协议,把贸易战这页翻过去。
但另一边,强硬派就不乐意了。他们觉得特朗普这是在对华示弱,担心美国让步太多,丢了国家利益。这帮人里不少是共和党里的鹰派,觉得跟中国得硬到底,不能松口。这种分歧在特朗普政府里也不是啥新鲜事儿,他政策多变,跟内部分裂脱不了干系。
中国这边,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也表了个态,说欢迎美国重启关系的信号,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谈合作。但他也撂下话,中美得共同努力,把关系拉回正轨,合作得是互利的,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不会让步。
这话听着挺硬气,其实也挺实在。中国这几年在国际上站得更稳了,不像以前那么怕美国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清楚,跟美国彻底翻脸没啥好处,全球经济都得跟着遭殃。所以,能谈就谈,但底线不能丢。
这事儿不光中美关心,国际社会也盯着呢。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就说,中美关系稳定对全球经济和安全都重要,希望双方能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全球媒体和智库也热闹开了,有的觉得这是缓和的好兆头,能让世界经济喘口气;但也有人泼冷水,说中美结构性矛盾还在,90天谈不出啥大结果。
确实,中美关系这几年不只是贸易问题,还有科技、地缘政治甚至意识形态的较量。日内瓦会谈开了个头,但能不能真走下去,谁也不敢打包票。
说实话,这90天谈判不会轻松。先说美国这边,特朗普的政策一向飘忽不定,今天说要谈,明天可能又翻脸。加上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大,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他得顾着选民情绪。再看中国这边,核心利益不让步是原则,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怎么拿捏分寸也挺考验智慧。
还有就是双方信任问题。这几年打来打去,互信早就跌到谷底。美国老觉得中国不守规矩,中国则认为美国想遏制自己崛起。这种心态下,谈事儿容易卡壳。
咱普通人看这事儿,可能没那么多高大上的分析,但也挺关心结果。毕竟贸易战打下去,美国消费者得多掏钱买东西,中国这边出口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如果90天能谈出个缓和的方案,对两国民众来说都是好消息。尤其是农民、工人这些直接受影响的群体,肯定盼着别再折腾了。
但也有不少人怀疑,这会不会又是场“嘴上说说”的戏码?毕竟特朗普这人,翻脸比翻书还快,中国这边也不傻,不会轻易被牵着鼻子走。90天听着挺长,但真要解决这么多年攒下的矛盾,时间其实紧得很。
总的来说,哈西特放风这事儿,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丝希望。未来90天,双方要是真能拿出诚意,坐下来好好谈,可能会签出一份像样的协议,至少把贸易战这把火先压下去。但如果还是互相甩锅、谈不拢,那估计又得回到老路上,全球经济还得跟着抖。
这90天,不光是中美的事儿,也是全世界的事儿。咱就拭目以待吧,看看这俩大国能不能有点大智慧,别老想着斗来斗去,给老百姓留点喘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