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493篇文章

场景速览

深夜急诊室,一位抱头惨叫的患者被推进抢救室。医生一边查体一边快速解答家属最关心的5个问题——

Q1:她突然头痛欲裂,会不会是脑出血?

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脑血管像老化的水管,薄弱处会鼓出“小气球”(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涌入脑周缝隙,引发 炸裂样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甚至昏迷。


关键动作:立刻拨打120,别揉头、别强行喂水,侧卧防呕吐窒息。

Q2:医生为什么先做CT?还要拍血管照片?

2步锁定“炸弹”位置:

1. 头颅CT:10分钟内看清脑内是否出血(亮白区域即出血)。

2. CTA/DSA血管造影:CTA像“脑血管高清地图”,DSA是“放大镜”,精准找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

通俗比喻:CT先看“房子漏没漏水”,血管造影再查“水管破口在哪”。

Q3:手术是开颅还是微创?要多久?

2种“拆弹”方案:

1. 介入栓塞(微创):从大腿血管插导管,用弹簧圈填满动脉瘤,2小时左右完成,伤口仅米粒大小。

2. 开颅夹闭:切开头皮,用钛夹夹住动脉瘤根部,适合位置表浅的瘤体。

医生决策依据:瘤体位置、大小、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Q4:手术后就安全了吗?还要注意什么?

术后3大“必修课”:

1. 控血压:目标<140/90mmHg(高血压是“炸弹导火索”)。

2. 定期复查:术后3-6个月做血管造影,确认动脉瘤完全闭合。

3. 避风险行为:戒烟、少喝酒、不搬重物、不突然情绪激动(如吵架、剧烈运动)。

特别提醒:未破裂的动脉瘤也不能大意!直径>7mm、后循环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复查显著增大的和形态显著改变的,需遵医嘱干预。


Q5:哪些人容易长动脉瘤?能提前预防吗?

高危人群请注意:

40岁以上+高血压/吸烟/家族史(如父母曾患动脉瘤);

罕见人群:多囊肾患者、血管畸形者。

预防关键:控制血压、远离烟酒、低盐饮食,把血管“保养”放在平时。


急诊医生最后说

颅内动脉瘤就像体内“隐形炸弹”,但记住“快”是救命核心——快速识别症状、快速送医、快速干预。下次遇到有人突发剧烈头痛,别犹豫,立刻冲向最近的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郭庚 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