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就开始读初中,12岁时拿着620分的高考成绩,
轻松跨入浙江大学校门的“广东神童”陈舒音,如今过得怎样了呢?
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担忧的那样,变成了现代版的方仲永,“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色”?
事实证明,陈舒音不仅没有“陨落”,反而越走越稳!
从浙江大学医学试验班毕业后,她并没有急着去当医生,也没有借着“神童”的名号到处露脸。
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实验室,默默钻研,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人类至今难以攻克的癌症问题。
这难道不比单纯做个“学霸”更令人钦佩吗?
当年媒体对她的关注有多热烈啊,记者恨不得天天往她家跑,各种赞美、各种好奇。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迷失在这些光环中了。
但陈舒音却把这些喧嚣当作背景音乐,坚定地选择了看似更加辛苦、更具挑战但也更有意义的一条路。
她不再是那个被贴上标签的“小大学生”,而是一位立志要在医学科研领域深耕的年轻学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为人类健康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这样的初心,真是难能可贵啊!
要说陈舒音这条“学霸之路”,那真是一路透着一股“势不可挡”的劲头。
她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陈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也算是个学霸,母亲则贤惠顾家。
和现在许多“鸡娃”的父母不同,陈舒音的爸妈最初并没有对女儿抱有“望女成凤”的宏伟计划,只希望她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长大。
然而,这个小舒音从小就对书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
当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她最大的乐趣就是缠着爸妈讲故事,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小脑袋里全是“为什么”,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后来,由于爸妈工作繁忙,没那么多时间陪她讲故事。
陈舒音非但没有哭闹,反而自己琢磨起来:“我要学会自己看书!”
为了能够畅游书海,她让爸妈给她买了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啃,遇到不认识的就自己查。
那时候她才五岁,同龄的小朋友可能还在为了多一块糖跟爸妈讨价还价呢。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超强的自学能力,简直就是“天赋技能”直接拉满啊!
五岁那年,当别的孩子还在幼儿园里排排坐、吃果果时,陈舒音已经不再满足于家里的儿童读物了。
她认真地对爸妈说:“我想上小学!”爸妈起初还有些犹豫,这么小行不行呢?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给陈舒音买了些小学课本,结果小姑娘欣喜若狂,没多久就把大部分内容都自学明白了。
这下子,爸妈彻底明白了:自家闺女确实与众不同!
于是,6岁的陈舒音如愿以偿地背上了小书包。
在老师的系统指导下,她之前零散的知识点迅速串联起来,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就像按下了快进键一样,她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在小伙伴们既羡慕又困惑的目光中,7岁的陈舒音踏入了湛江二中港城中学的初中课堂。
当时,这可是个轰动的大新闻,全校师生都跑来看这个背着大书包的小不点初中生。
你以为天才的道路就一定顺风顺水吗?那可太天真了。
刚进入初中的时候,全新的环境、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同学、突然加深的学习难度,也让7岁的小舒音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挫折。
第一次摸底考试,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只排到了年级300名。
这对一直顺风顺水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周围开始出现议论声、质疑声,连爸妈也开始担心,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孩子跟不上了。
换成一般的孩子,可能早就泄气甚至掉眼泪了。
但陈舒音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她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反而拒绝了爸妈请家教的好意,默默地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哪里薄弱就重点攻克哪里。
那段时间,教室里总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
遇到难题,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害羞,而是主动追着老师问到底,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
老师们也特别欣赏这个勤奋好学的小姑娘,经常主动给她额外辅导,耐心解答。
老天从来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她的成绩开始快速提升,从年级200名、100名一路飙升到前30名。
这次小小的挫折不仅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更早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也让她的肩膀变得更加坚强。
调整好状态后,陈舒音再次展现了她的学习天赋,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三年的所有学业。
2014年,9岁的陈舒音参加中考,以全市第13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湛江二中的重点实验班。
她用实际行动把那些曾经的质疑声远远甩在了身后。
高中三年,对于陈舒音来说,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她深知自己跳级快,基础可能不如按部就班的同学扎实,因此学习更加刻苦,不敢有一丝懈怠。
但她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学习之余,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她也积极参与,懂得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2017年,当同龄人还在为小升初的考试发愁时,
或者刚刚适应初中生活的新鲜与忙碌时,12岁的陈舒音已经从容自信地走进了高考考场。
那份镇定与自信,可不是装出来的。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陈舒音一家人围在电脑前,心情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
当屏幕上跳出“总分620分”的成绩时,全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激动得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这个分数,足足高出当年广东省理科一本线一百三十多分!
这个12岁的小姑娘,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无数尖子生梦寐以求的浙江大学!
一时间,“广东神童”陈舒音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说到“神童”,陈舒音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来不缺聪慧过人的孩子。
河南的何碧玉,履历简直可以用“战无不胜”来形容。
10岁就进入了河南省唯一的超常教育实验班。
更厉害的是,14岁那年,她以标准分750分的成绩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直接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学神”本神嘛!
之后她前往美国深造,拿到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妥妥的学术精英路线,一路光芒四射,让人只能仰望。
但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如此顺利地将天赋发挥到极致。
还记得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吗?
13岁就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破格录取,那时风光无限。
然而,他似乎没能很好地适应外界过高的期望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在学业和个人选择上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挣扎,甚至一度选择了出家,后来又还俗。
宁铂的人生经历,就像一盆冷水,让很多人开始冷静思考:这种“拔苗助长”式的神童教育,究竟对孩子是福是祸?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且颇具争议的人物,那就是张炘炀。
他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小神童,10岁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3岁攻读硕士,16岁便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这样的履历,听上去就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学术巨擘的时候,他却因为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的事情引发了轩然大波。
之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似乎也没能达到人们的预期。
这件事清楚地告诉我们,光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情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价值观等“软实力”同样重要。
还有“东方小神童”,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听起来挺厉害吧?可由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知识结构也不适应高强度的科研环境,最终被学校劝退。
这对一个曾经的天才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好在他后来努力弥补这些短板,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
最终也算重新融入社会,结婚生子,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可惜的是英年早逝了。
这些“神童”们,有的像何碧玉那样,把天赋这条路走得又稳又远,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有的像宁铂、张炘炀那样,在耀眼的光环下也经历了迷茫、挣扎甚至非议。
还有的像魏永康那样,兜兜转转,最终回归生活的本质,体会到了平凡的幸福。
而陈舒音自己呢,则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定力。
她没有被“神童”的光环所迷惑,也没有在各种诱惑和喧嚣面前迷失方向。
面对医学的艰深与枯燥,她没有退缩;面对科研道路上可以预见的孤独与挑战,她甘之如饴。
她曾坦言,选择医学是因为真心热爱,希望能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使她能够从容应对外界的纷扰,专注于学习与研究。
【信息来源】
央广网20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