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加拿大工程院(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此次共增选50名新院士和7名外籍院士。本次增选中多位华人学者当选院士,其中包括多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中国内地高校校友。7名外籍院士中,4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中国内地学者。
加拿大工程院是国家级工程机构,由在工程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业人士组成,致力于就关乎国家和公众利益的重要议题提供战略性意见。工程院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独立、自主管理的非营利组织。院士由同行提名并选举产生,以表彰其卓越成就和长期职业贡献。
部分新当选学者简介如下:
周来生
周来生,1952年出生,祖籍上海。1985年赴美前曾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已合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并任教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已合并入同济大学)。1985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病理学、诊断学博士后临床专科、医学病理学博士后、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4年至今,周来生任教于波士顿大学,现为该校口腔医学院生物材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口腔内科主任、口腔艾滋病临床专科主任。他同时也是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学会理事、美国口腔内科学会临床学术委员会主席;迄今在国际性学术 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获得美国和国际技术发明专利三项,并获多种奖项。
李朝军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2),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2016),欧洲科学院院士(2020),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2),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会士(2013),美国化学会会士(2015),中国化学会会士(2021)。郑州大学学士(1983),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硕士 (1988),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1992),斯坦福大学博士后(1992-1994),1994-2003年为美国杜兰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2003年起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E. B. Eddy教授。
黄湘冀
黄湘冀教授于2003年加入多伦多约克大学任助理教授,并分别于2006, 2011 年提升为副教授(终生教职tenured)和 终身正教授。此前就职于滑铁卢 (Waterloo) 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 2001-2003)。他是信息检索、数据库和知识管理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ACM CIKM’10 和 ACM SIGIR’20大会主席,多个ACM/IEEE知名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基金会NSF, 加拿大国家基金会NSERC和SSHRC的评审组专家。2008加拿大青年学者创新奖和2007杰出青年教授奖获得者 (ERA Award,前身为Premier's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黄湘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机器学习、文本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侧重复杂结构大数据分析为主,已在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BMC Bioinformatics, BMC Medical Genomics, BMC Genom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ACM SIGIR, ACL, COLING, ACM SIGKDD, ACM CIKM, IEEE ICDM等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10篇,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
杨先一(Simon X. Yang)
Simon X. Yang(杨先一),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uston)、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现为加拿大Guelph大学高级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计算与优化等。国际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副主编;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Journal of Robo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编委。
邝得互
邝得互教授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图形/视频编码和进化算法领域的杰出学者及技术发明者。他在视频编码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为视频串流产业带来积极影响力。邝教授的发明已申请了40项美国专利、50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三本着作以及多个奖项。自2022年起,邝教授被列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年起荣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他也是国际权威组织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和香港工程院(HKAE) 院士。目前,邝教授担任多本顶尖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的副主编。
吴沛东
吴沛东教授,1982年在浙江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陈志达先生;1994年在荷兰Delft工业大学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导师Erik Van der Giessen;2006年开始在McMaster大学机械系任职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首次应用晶体塑性分析板材和成型极限;揭示了Roping机理,为非Roping铝板的开发提供了科学根据;第一次明确解释了为什么Cube织构会提高板材的成型性能、建立了任意大变形下的弹-粘塑性自洽模型(EVPSC)并对各种自洽方法作出了系统的评价;首次揭示了蠕变和松弛对晶格应变的影响;建立了多晶体材料的孪晶和反孪晶本构模型(该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反孪晶模型);建立了第一个可描述孪晶成核、扩展、长大完整过程的本构模型(TNPG)并首次再现了孪晶的整个过程,这些成果均发表在力学和材料学科的国际主流杂志上。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19篇,论文被引数3010次,h指数为36,并获得了NSERC Discovery Accelerator Supple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Medal Award、The Early Researcher Award, Ministr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Ontario等学术奖励。
叶志斌
教育背景:
1996年7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3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2004年6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4年-2009年,加拿大劳伦森(Laurentian)大学Bharti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2009年-2012年,加拿大劳伦森(Laurentian)大学Bharti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2年-2017年,加拿大劳伦森(Laurentian)大学Bharti工程学院,教授
2011年-2018年,加拿大聚合物纳米材料首席科学家(Canada Research Chair)
2017年-,加拿大康考迪亚(Concordia)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
余爱萍
余爱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化学工程系教授,近年来已在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82余篇。目前为止,文章已引用次数达32000余次, H-index 指数为92,并担任Associate edit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ssociate editor of Carbon Energy,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of Matter.
郑明
郑明教授现任加拿大温莎大学机械汽车材料工程系,高能点火工业研究会主席教授,清洁燃烧发动机实验室主任,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会士(SAE Fellow),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
郑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发动机实验控制及仿真,燃烧检测,燃油管理,自适应燃烧控制,废气重整再循环控制,低温燃烧及柴油机超低排放,生物质燃料及天然气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以及先进高能点火系统控制。郑教授研发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实时燃烧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基于模型的实时燃烧分析及控制。
他在低温预混合燃烧(RCCI)和双燃料燃烧领域拥有两项发明专利,分别为双燃烧室活塞设计及分时进气管理系统,并在内燃机尾气后处理用的主动流动转换器方面有三项发明专利。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高能点火系统方面产生了共20余项发明专利,旨在为零碳及碳中和燃料的高效清洁燃烧提出研究发展方向。
张雪花
张雪花教授是阿尔伯塔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教授,致力于表面微纳结构泡,有限空间中液相-液相分离,油纳米滴内化学反应,多组分和功能表面的蒸发和去湿等机制研究。微纳结构泡(微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分隔化学反应和转换、光电器件、高通量分析、传感及超分辨率近场成像等领域。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内地高校的一批学者当选了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北京大学 段慧玲
段慧玲,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女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工学院院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固体力学旗舰期刊JMP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多个SCI期刊的编委。长期从事界面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包括在国际力学领域两个权威综述期刊AAM和AMR上发表长篇论文,入选爱思唯尔2019-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水下流固耦合滑移边界力学理论及应用”、重点项目和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
清华大学 刘德华
1981~1986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本科
1986~1991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博士
1991~1993 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博士后
1993~1999 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4.10-1995.7 美国普度大学 访问学者
1999~至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化所 研究员,所长
2010-至今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主任
苏州大学 路建美
路建美教授,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已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教育部第七及第八届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发改委“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各级纵向科技项目超过6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2)、JACS (2)、Adv. Mater. (8)、Angew. Chem. Int. Ed. (11)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46篇,主/参编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65项(美国专利33项),技术转化40项。
河南工业大学 吴智深
吴智深,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日本工程院院士(外籍),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领军人。现任国际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学会(ISBFC)会长,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玄武岩纤维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应用分会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ISO/TC 71/SC 6/WG 6召集人等。
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111引智计划项目等百余项重大项目,担任可持续性材料及结构国际期刊(IJSMSS)主编以及10种SCI期刊的副主编、编委,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7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著书15册;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20余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人物奖(SHM Person of the Year Award)、国际土木工程纤维复合材料学会最高学术奖(IIFC Medal)、国际智慧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终身成就奖(ISHMII Aftab Mufti Medal)、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奖章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主编国内外标准20余项。
(来源:高绩 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