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字的会议纪要,怎么就变成废纸了?"在广西某县经营运输公司的李老板(化名)拍着桌上厚达20厘米的法律文书,手指止不住地颤抖。四年前那纸盖着红章的政府会议纪要,让他掉进了一个价值400万的"权力陷阱",更意外开启了一场连赢4场官司却依然无解的荒诞维权。

时间倒回2020年春天,李老板的公司按程序向当地政府提交新增30辆运输车的申请。当年5月的专题会议上,分管副县长带着交通、发改等8个部门负责人集体"拍板",会议纪要白纸黑字写着"原则同意"。企业随即斥资400万购置全新车辆,却在办理营运证时遭遇"鬼打墙"——县交通局突然改口称"县里不同意"。

"就像精心设计的仙人跳!"李老板展示着购车发票和会议纪要复印件,30辆簇新的货车已在停车场锈迹斑斑,"每拖延一天,就是近万元的折旧损失"。

四年四次胜诉仍遭"卡脖子"

这场"权力的游戏"随后进入更魔幻的章节:企业先后4次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讨回公道,法院判决书明确指出县交通局"拒不履行法定职责违法"。但现实却上演着"你判你的,我不动如山"的戏码——涉事部门既不上诉也不执行,让司法判决沦为"法律白条"。

企业陷维权绝境 三问权力乱象

在堆满案卷的办公室里,李老板向记者发出灵魂拷问:

  1. 红头文件为何说变就变?
  2. 四份生效判决为何束之高阁?
  3. 营商环境承诺书难道只是墙上的装饰?

网易新闻调查发现,该县近三年已有5起类似行政诉讼,其中3起出现"胜诉难执行"困局。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部门在败诉后竟通过"补开"内部会议纪要等方式,试图将违法行为"合法化"。

专家:警惕"权力打太极"掏空法治根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专家指出,此案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三把软刀子":决策随意性、执行选择性、纠错被动性。当"新官不理旧账"遇上"司法空转",受伤的不仅是企业信心,更是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