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是核武器领域中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其爆炸能量主要来源于核聚变反应,威力远超原子弹。
数据显示,一枚百万吨级氢弹的威力相当于数十枚广岛原子弹,而其重量和体积却可能更小。
氢弹的研发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工业体系支持。
当今全球公认的核大国中,只有我国仍然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氢弹,而其他核国家要么已经完全销毁了氢弹,要么只保留着极少部分。
那么,为何只有中国可以大量拥有呢?关于这一切,还需从我国氢弹的研发说起。
于敏与中国氢弹的突破
谈及我国氢弹的研发史,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一定不能忽视。
他就是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的于敏。
作为我国氢弹原理突破的关键人物,于敏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团队完成了那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于敏,1926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了超凡的物理学天赋。
在北京大学理学院就读期间,他的成绩始终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曾感叹道:“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进入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领导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他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使他在35岁前就已成为国内顶尖的核物理学家。
然而,正当于敏在基础研究领域即将取得更大突破时,1961年,钱三强的一席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国家需要他转向氢弹理论的探索工作。
面对那一重大转变,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服从分配。”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科研生涯,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氢弹的认识几乎为零,加之国际上严密的技术封锁,国内既无经验可循,也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
据当时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回忆说:“当时的科研环境极为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
有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还是全所所有的单位共有的,仅有5%的时间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可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于敏与黄祖洽、何祚庥等科学家一起,开始了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的探索工作。
1965年9月至12月,氢弹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于敏率领科研团队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那里的计算机进行集中攻关。
那场后来被称为“百日会战”的科研战役,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当时的计算机性能有限,每次计算结果都打印在纸带上,于敏和同事们就盯着这些纸带上的数据变化,寻找热核反应的规律。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回忆,在一次计算中,于敏敏锐地发现一个物理量异常,坚持追查后发现是计算机的一个晶体管坏了。
那种通过物理直觉识别硬件错误的能力,令同事们叹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