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对历史书上的 一段描述记忆深刻: 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100元法币,到了1948年却连一粒米都买不起。
当时对“通货膨胀”的概念还很模糊,不理解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直到读了民国那段荒诞的“经济史”,才明白国民党政权为何必然会失败!
60亿面额的纸币,要了解怎样诞生的,先得明白前因后果。
民国上海工人领工资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等三大行发行的钞票为唯一法定货币,禁用黄金,强制民众用白银兑换法币。
改革之初,法币确实起到了统一货币、稳定金融的作用。法币发行量控制在14亿元以内,一元法币等于一块大洋,虽然没多久就开始贬值,不过购买力依然很强。老百姓信心十足,因为能用它在市场上轻松换到各种生活物品。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财政迅速陷入困境,开始走上滥发法币的不归路。
从壹分到壹万元190张法币 嘉德2010年拍卖:1.3万
抗战初期,日本占领了中国沿海地区,切断了主要对外贸易通道,同时实施"囚笼"战略,意图困死中国经济。
更阴险的是,日军在1941年占领香港后,缴获了国民政府设在香港的印钞厂和英美提供的印钞设备,开始大规模伪造法币,企图通过"假币战"来摧毁市场信心。
然后“荒诞”的一幕出现了,日本的计划最终落空,不是因为国民政府防伪技术高超,而是因为蒋介石政府自己印钞的速度,比日本人造假还快!
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法币发行量已是战前的近400倍,物价则上涨了2000倍左右。日本伪造的法币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中,竟成了"小巫见大巫"。
恐慌的民众抢购大米
抗战胜利后,民众本以为苦日子终于到头,没想到法币的崩溃才刚刚进入顶峰。国民政府规定法币与汪伪政权发行的"中储券"兑换比例为1:200,这种完全脱离经济现实的汇率政策,导致大量法币涌入上海等大城市抢购物资,物价如火箭般蹿升。
更荒谬的是,国民政府一边用库存黄金回收法币,一边又以三倍于回收量的规模增发新钞,这种"左手回收、右手增发"的荒唐操作彻底摧毁了法币信用。
法币贬值的速度之快,让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1937年100元法币能买两头牛,到了1943年只能买一只鸡,1945年缩水到两个鸡蛋,1947年竟然只够买一个煤球,最后连一粒大米都买不到了!
有钱人也在抢购汽油
有钱人也不太好过,私下找关系抢兑黄金白银甚至抢汽油,反正要在法币彻底崩溃前,赶紧把钱全花出去。
大学教授的遭遇也很惨,1946年底,清华大学教授月薪83万元法币还能买23袋面粉;仅仅半年后的1947年5月,同样的薪水连10袋面粉都买不起了;到了1947年底,教授们的薪水涨到1000多万元,却连5袋面粉都换不到。
北平的中小学教师更是不堪,不得不依靠美国救济的旧衣服御寒。法币贬值到如此地步,已经丧失了基本货币功能,市面交易逐渐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很多地方又悄悄重启银元经济。
“打虎”之后矛盾更深
面对法币的彻底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孤注一掷地推出了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规定1元金圆券兑换300万元法币。
为显示改革决心,蒋介石派儿子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宣称要整顿经济、打击投机。一时间,上海滩的富商巨贾人人自危,连杜月笙的儿子都因"投机倒把"被判刑,蒋经国甚至放话"只打老虎,不拍苍蝇",赢得了不少市民的期待。
然而这场"打虎"行动很快露出真面目:它不过是国民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幌子。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强制民众在限期内将持有的黄金、白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违者重罚。
从掠夺的角度来看,金圆券是“极其成功”的:梅兰芳把家里的几百两黄金全部兑换成纸币,陈布雷也把家中积蓄全都换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想用警察力量推翻经济定律,必无成功之理。"
对国民党抱有最后期望的精英人士,此时也彻底失去信心。
国民党撤退台湾带走大量物资
短短40天内,国民政府就从民众手中掠夺了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黄金外汇,这些都是老百姓在连年战乱中勉强保存的最后积蓄。
随后国民政府又实行了荒唐的"八一九限价"政策,强行冻结物价。结果商铺纷纷关门停业,黑市交易猖獗,上海的永安、先施等四大百货公司被抢购一空。饭店里的米面"进门的价钱和出门就不一样",价目表上的墨汁还没干就要贴新的。
"打老虎"行动最终以闹剧收场。当蒋经国查到孔祥熙家族控制的扬子公司囤积居奇时,在宋美龄的干预下,蒋介石密令儿子停止调查。
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只维持了70天就宣告失败,国民政府不得不于11月11日宣布允许民众重新持有金银外币,但兑换比例却比三个月前政府收购时高出五倍。民众即使明知吃大亏,也宁可要回黄金白银,再不敢碰金圆券,然而却遇到重重阻碍。
一位在中国的美国士兵正拿着钞票点烟
政策反转引发了疯狂的挤兑潮。上海实行宵禁,老百姓为了能在银行开门时排到前面,头天晚上就躲在黄浦江边的陋巷或舢板里过夜。清晨五点宵禁解除,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中央银行,每天都有踩踏致死伤的惨剧发生。
警察派出骑马的"飞行太保"挥鞭驱赶人群,却无济于事。李敖描述当时的场景:"万头攒动,水泄不通......已无法在马路上通过,只有踩着舢板,绕水而行。这种目睹怪现状,也真两千年所未有也!"
金圆券的崩溃速度比法币更快。到1949年初,国统区一石大米的价格已经高达4亿金圆券,民众购物需要用麻袋或推车装钱。一碗面在1948年要20万元,1949年就要500万了,就连乞丐都不收1000元以下面值的钱币!
此时,单张500万面额的金圆券已经满足不了胃口。在新疆,面对失控的通货膨胀,省银行干脆"放飞自我",发行了面额30亿、60亿的银行券,创下世界货币史的荒诞纪录。
1949年新疆银行陆拾亿圆 2017西泠拍卖:36800元
这张60亿面值的纸币上印着孙中山头像,下方标注"折合金圆券壹萬圆",短短20天内就发行了480万张,总金额高达2.88亿亿元(你没看错,是两个亿字)。当时有笑话说,这张钞票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用来练习算术"。
当新疆民众还在为60亿面值的钞票震惊时,国民政府已经开始了最后的财富大转移,光是黄金就运走了400多万两。
蒋介石几乎将全部黄金运往台湾,只在大陆留下空荡荡的金库和一文不值的金圆券,而这些黄金后来成为台湾经济稳定的基石。
国民党后来大肆宣扬这些黄金"安定了台湾人事",却绝口不提他们是如何"丢掉了大陆民心"。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民国著名老照片,令人唏嘘
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发行指数高达1400多亿倍,同期物价指数更是暴涨8.5万亿倍。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毕生积蓄化为乌有的悲剧。
漫画家张乐平目睹两名儿童冻毙街头后,将《三毛流浪记》的主角改为难童形象,成为那个悲惨时代的缩影。
讽刺的是,那张“60亿元”的纸币,在当年新疆的实际购买力,只能买80粒米左右,在其他地方等同于废纸。却因为被大量回收且品相完好的少,如今却成了收藏界的“名誉品”,九五品以上价值好几万元。
国民党在军事失败前,早已在经济战场上输得精光。那些运往台湾的黄金和其他财富,或许暂时支撑了一个地区,但我们都明白,台湾迟早是要收回来的!
参考资料:《银元时代生活史》、《通货膨胀史话》、《银行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