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和刻帖技术成熟以前,古人学书法,基本通过家传、师承、自学三种途径,师承考验传授人自身的水平,自学则要求悟性高、临摹的法帖也要“保真”,因此这两种方式下,产生大师的数量并不多。


而家传就不一样了,一方面能保证笔法的纯正性,另一方面祖辈的作品也更真实可靠,所以“琅琊王氏”几乎每一代都有书法大师诞生。不过,这种方式“保密性”太强了,王羲之临终前多次嘱咐王献之,一定不要外传自家的笔法“千金毋传”“不可示诸友”。


直到南陈末年,智永禅师“大公无私”,才将“二王”秘法公布于世。据史籍记载,他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送给浙东诸寺,还收了辩才、虞世南等弟子。智永曾闭关20年钻研《兰亭序》,因此他的字不论是法度、气韵,都还原晋人精髓。


可惜的是,《真草千字文》原作如今已全部失传,只有拓本传世,而拓本存在模糊的弊病,很难将细节纤毫毕现还原。而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填补了这一空白,智永书法首次有了墨迹草稿现身,时隔千年,墨迹如新。


此作便是《真草千字文残稿》,由唐代宫廷抄经生蒋善进钩填而成,全卷纵25.1厘米、横98厘米,现存36行、370余字,内容起于“侍巾帷房”,止于“焉哉乎也”,字径大小约3厘米。1908年时,它被法国人伯希和买走,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部作品有两大珍贵之处:其一是双钩而成,又在不够清晰的地方进行了补笔。论对原帖的还原,双钩法无疑是最成功的,这是刻本远无法相比的。而且我们还能从中领略墨色、章法、笔势的变化,这也是诸拓本没有的。


其二是版本的真实性,蒋善进生活的年代,距智永不过20年,而且他能从宫廷内欣赏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真迹。后世的拓本受限于母本,真实性上要打一个问号,而且作为一件草稿,蒋善进本气息更加高古、用笔也更为自然。因此启功认为这件作品有“醇正的二王家法”。


此作与《十七帖》风格相似,草书部分圆劲灵巧,略带隶书、章草笔意,提按有致,以圆为主,转折处似“折钗股”,体势俯仰得宜。楷书部分与王羲之《青李来禽帖》《乐毅论》极似,端庄而不失潇洒,寓险于平。将此作临摹通透,真正的魏晋笔法也就学到手了!


而今,我们将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稿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