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巴山蜀水 赓续华夏文明
冉 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这雄浑的诗句在耳畔响起,历史的烟云便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巴山蜀水,这片充满传奇与诗意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踏上杨升庵故居的土地,淅沥春雨仿佛是历史的使者,从岁月深处飘来,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被谪云南的杨慎往返川滇,翻山越岭横渡江河。关索山的“猿梯鸟道凌青霞”,金沙江的“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不仅是他艰难行程的写照,更折射出他内心愁肠寸断的悲凉。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云水之间流淌的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一条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情感与思想的历史长河。
杨升庵博物馆(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委 供图)
绵延500多公里的大巴山,林立的山石宛如一道厚实的屏障,掩藏了硝烟弥漫的岁月,却垒砌起巴人剽勇善战的精神。广元神龙山的巴人石头城、宣汉罗家坝的巴人文化遗址,这些古老的遗迹图腾着古巴国丰厚的文化底蕴。阆中古城,群山环绕,嘉陵江流淌,它不仅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古巴国的都城。站在翠屏山俯瞰嘉陵江,江面的水雾好似古巴国神秘的图案和符号,深刻在历史的筋骨里,等待着后人去解读。
阆中古城
走进古蜀国的大地,蚕丛、柏灌、鱼凫、望帝、开明五个部落遗失的陶片在蜀水不断冲刷下,好像冲散了古蜀国王朝最后的叹息,却冲不尽三星堆的青铜文化。郫都望丛祠的杜鹃啼叫,惊醒了金沙的太阳神鸟,展翅欲飞的神鸟,穿透岁月的迷雾,诉说着古蜀国的辉煌与神秘。
古巴国、古蜀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是古巴蜀文明的见证,它们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除了古老的巴、蜀文明遗址,四川还孕育了众多文化巨匠,他们用如椽巨笔书写着时代的篇章,犹如闪耀的星辰,镶嵌在巴蜀文化的苍穹,照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行的道路。在眉山的三苏祠,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咏回荡在园林之间。射洪的子昂读书台下,静如处子的涪江仿佛在悲吟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深刻感悟。琴台路的灯影下,司马相如挥鞭扬马,一曲《凤求凰》激动了多少有情人,展现了他的才情与浪漫。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写尽了蜀道的艰险,让人望而却步,也让我们领略到他豪放飘逸的诗风。诗圣杜甫在成都的草堂里振臂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至今让人动容。薛涛井沉淀了唐朝的情诗,笺纸如岁月的落叶,飘进了李调元的水墨画中。花蕊夫人的风情倒影在岷江,成为工笔画鼻祖黄荃笔下的山水画。一册《写生珍禽图》也画不尽巴山蜀水的飞鸟……飞鸟掠过历史的天空,挑起厚重的巴蜀文化。
《写生珍禽图》 黄荃 作
巴蜀文化的传承,体现在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中。这些文学巨匠们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等,是巴蜀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巴山蜀水的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增强历史自觉,深刻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每一处古迹、每一首诗词、每一种传统技艺,都是历史的馈赠,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我们要坚信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寻迹巴山蜀水,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我们当以历史为鉴,以文化为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明,让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冉 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商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