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咖啡行业看起来热闹非凡,门店遍地开花,品牌层出不穷,但从产业规模和盈利模式来看,它仍是一个“小生意”。去年咖啡的 GDP 大概是 3000 亿,而中国去年整体 GDP 接近 100 万亿,也就是说,咖啡只占了 0.3%。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资深咖啡内容创作者、长期关注精品咖啡与行业趋势的查老师,一起探讨这杯日常饮品背后的复杂现实。
从瑞幸与星巴克的竞合关系,到咖啡师比赛的价值与误区;从精品咖啡的风味分化,到功能性咖啡的新潮流;再到居家咖啡机的选择,以及独立品牌的生存之道。
查老师以科研人的逻辑与内容创作者的表达,为我们拆解了咖啡产业正在发生的诸多变化。
【本期嘉宾】
查老师的咖啡宇宙(小红书、B站同名)主理人查老师
深耕咖啡行业近二十年,现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科学理性的咖啡知识与饮用方式。
【部分谈话内容】
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
范怿Ryan: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一直不停的去参加比赛,背后是有生意上的考量吗?
查老师:很多人会这样以为,就是我拿了冠军就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前程无忧,就可以靠着这个吃一辈子。但在中国的这个环境下,你拿了世界冠军其实不容易变现。我觉得去比赛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一个期待,每一个人都有想要站上顶点的欲望。但在中国咖啡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生意。
你们知道去年咖啡的 GDP 是多少吗?大概是 3000 亿,3000 亿是什么概念?低于一个欧莱雅的年收入。中国去年整体 GDP 接近 100 万亿,也就是说,咖啡只占了 0.3%。这样的体量,注定了它在商业上很难承载一个“世界冠军”IP 的巨大期望。
所以在这个这么小的产业里面,世界冠军要有非常好的商业发展,就势必需要有一套艺人/KOL 运营的逻辑。但问题是,中国目前还几乎没有这样一套体系是专门服务于咖啡从业者的——因为行业太小了。咖啡人光靠个人 IP 可以做到一个亿的收入,那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成功了。但你看看娱乐圈或其他领域的 KOL,做到这个数字其实没那么难。所以我觉得,很多人对咖啡比赛有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最近这几年因为小红书的发展,咖啡圈开始出现了一些“代言人”式的合作。每个品牌都需要曝光,都需要一个可以支撑品牌调性的形象人物,于是一些咖啡赛事的冠军开始被品牌签约。
范怿Ryan:您怎么看瑞幸在整个咖啡行业中的布局?
查老师:它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品牌。因为它非常清楚自己的基本盘在哪里,未来要走的方向是什么,甚至清楚自己的“天花板”可能在哪。这是我对它目前状态的一个整体判断。
它的基本盘在哪里?很明确,是在下沉市场,以及对价格非常敏感的用户群体。当然,严格来说,所有人对价格都是敏感的——所以它在一线城市也有 9.9 元的咖啡,还有很多定价很低的特调饮料。
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来看:
对于那群把咖啡当成一个“超级功能性饮料”,甚至只想来一杯“小甜水”的用户来说,它找来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代言人,比如易烊千玺、谷爱凌——这些代言人和咖啡本身几乎没有直接关联,但他们能有效触达大众消费者,建立品牌认知。这一层不是在讲咖啡专业,而是在讲“品牌认同”。
与此同时,它也在另一端不断做“向上走”的动作,比如签约了很多咖啡冠军,推出“小黑杯”,开始强调单一产区的豆子,推出SOE(单一产地精品咖啡)等产品线,不断上新。这些都是在提升专业度和品牌厚度。
再说个例子,比如我在外地机场,想喝一杯咖啡——你知道嘛,在那种机场环境下,一边是我不认识的本地咖啡品牌;另一边是瑞幸,那我肯定去瑞幸。因为瑞幸对我来说,已经成了“品质稳定”的代名词。
因为我认识他们里面蛮多人的,所以我知道他们在做的很多努力。虽然公司大了一定会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但整体来看,他们在推动品牌、产品和运营层面的动作,是让我很认可的。
范怿Ryan:既然我们提到了瑞幸,回头看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其实也就绕不开另外一个标志性品牌,星巴克。在您看来星巴克当前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
查老师:星巴克的挑战。目前我看到的就只有一个,价格。星巴克的股票也可以买。星巴克以深烘起家,所以在产品策略上很难去做“前中后段风味”这种精品咖啡的表达。我很欣赏星巴克的点在于这是一个非常稳扎稳打的品牌。
他们在员工的培训以及员工福利这一块相对做的蛮好的。实打实地给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他们的培训系统也非常完整。无论你在门店待一个月、三个月,还是三年十年,他们都提供标准化且系统的培训,并且有明确的晋升路径。
虽然他们在很多时间节点推礼盒这件事饱受诟病。但总体来看,我始终相信,一个公司最有价值的永远是员工,而不是老板。
回到价格问题。星巴克的问题在于它的价格体系已经定在那个高度了,要它现在回调,去贴近中国人均GDP、或者说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区间,其实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只能不断去想各种“方法论”:推新品、搞促销,但这些动作相对来说比较被动。
我觉得星巴克确实在努力做一些事情,只是它毕竟是一个体量很大的外企组织,很多决策和调整并不像本土品牌那么灵活,反应速度也没那么快。但它仍然在缓慢地推进。
范怿Ryan:这几年,咖啡市场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剧烈。一方面,不少新品牌通过快速扩张,在更多城市站稳了脚跟,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一些曾经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激烈竞争下开始出现收缩,甚至逐步退出主流视野。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线市场,舆情事件频发:从门店出现卫生问题,到员工、外卖员与平台之间的矛盾,整个行业在高速膨胀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混乱感。那么,这一系列的“进进出出”,背后到底反映了怎样的行业现状?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一点,展望下一个阶段,连锁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可能会朝什么方向演变?
查老师:我自己的判断是:下一阶段的连锁品牌,一定会往“自动化”和“降本增效”的方向走。这个趋势几乎是必然的。对于中小型品牌来说,我坦白讲,我认为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不是被大品牌“翻牌”,就是在激烈竞争中慢慢萎缩掉。这个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大者恒大,是我们接下来必须面对的行业现实。
这也跟整个市场的消费者认知有关。中国人对于咖啡的整体认知,依然远低于美国人。美国人可能已经喝了上百年咖啡,而我们真正开始大规模接触咖啡,也就是过去二十几年的事。
不过,当“大者恒大”成为主流叙事的同时,它也为独立小店留出了机会空间。因为当市场越来越同质化、标准化,消费者反而会更渴望独特性和个性表达,他就留出了一个空间给到很多很多的独立小咖啡馆。因为每个独立的小咖啡馆,它代表的是主理人的个性,就可以吸引到一小群同样有趣、志同道合的顾客。只要 TA 把这一撮人服务好,维系好,我认为在生意上是有可持续性的。
但如果你想要开始做所谓的连锁,我觉得这件事是非常难的。现在的消费者其实是非常“感知导向”的——我们走进一家店,更希望能看到老板就在店里,和我们打招呼、聊几句、冲一杯咖啡。这个需求有点像我们去剪头发——如果习惯了一个理发师,我们是很难换人的,就算涨价,我也愿意被宰。咖啡店其实也是类似的心理惯性。所以我觉得除非可以等到哪天,如果你可以复制你自己,那你就可以开第二家店。但我觉得除此之外,很难开始做连锁的这个动作。
范怿Ryan:查老师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查老师:我始终相信一件事情,you are what you eat。入口的东西很重要,慎选每一个送进你嘴巴里面的食物,稍微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是谁做的?它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我觉得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