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个新闻视频,视频里司机的驾驶技术实在让人不忍直视。打开评论区,评论齐齐问道:这是女司机吧?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女司机都有偏见,但是始终没人理解,这个偏见是哪里来的?
从数据上来说,某网约车平台的调查显示,女性司机占比近几年呈现出攀升的态势,虽然比不上男性司机,但是在评论或者口碑上,反而比男性司机群体要高出一大截。显然来说,从数据上是不支持这一论证的。
传统观念里,当人们谈论"女司机"时,潜意识里往往叠加了年龄、性别、职业三重标签。要认真追溯起来,在以前汽车还没这么普及的时候,多数都是男性用车居多,近几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在工作以及社会事务上参与程度的变高,女司机也越来越多。
在对比男女司机方面,某些地方,女司机做的丝毫不逊色,甚至还有优势。比如说服务态度方面,从性别特征上来说,女性多数要更细腻且细心,遇到问题会主动沟通并且寻求乘客的意见,甚至会主动下车帮乘客搬行李。而这个行为,在男性车主群体中,占比并不高。
这种偏见也反应在平台的规则以及检测系统上,网约车平台对疲劳驾驶的监测系统,对中年女性更不友好。某平台数据显示,45岁以上女性司机因"长时间未调整座椅"被扣服务分的比例,是同年龄段男性的2.6倍。
社会对女性司机的的这种安全担忧,甚至异化为隐性歧视。平台算法会将女性司机自动归入"高风险群体",同等条件下派单优先级低15%。上海某平台的纠纷数据显示,涉及女性司机的投诉中,73%与"沟通语气"有关,但实际调查发现,这些投诉多源于乘客醉酒后的无理取闹。
当我们在讨论"女司机"标签时,真正该撕掉的是那些附加的偏见。正如现在有老司机常说:"开网约车比的不是谁踩油门快,而是谁懂得以柔克刚。"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蛮冲蛮干或许会出成果,但是过刚易折。这种情况下,韧性就显得尤为可贵。这种韧性,或许正是中年女性司机在算法时代最珍贵的生存智慧——毕竟,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更快更猛"时,懂得"更稳更暖"的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