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仁宏
透水铺装让道路“会呼吸”、下沉绿地让雨水“巧蓄滞”、新增地下调蓄池让用水“错峰供应”……在四川省广安市牌坊新村,一处处节水细节正扮靓整个村落,让“老地标”变身“新网红”。
类似这样,将雨水用于节水的做法,已成为广安创新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通用实践。
水是生命之源。广安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大大小小超700多处江河、溪流从这里穿梭而过。这座水源大户,为何会在找水、省水上“节”尽所能?这要从当地的用水环境说起。
滨江之城广安,境内嘉陵江、渠江曲折环绕。受访者供图
广安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科负责人李山泉告诉记者,虽然广安全市水资源丰富,但是中心城区的水资源不足,存在比较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水资源人均不足7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比如6-8月汛期,广安降雨比较集中,大概占全年降雨的70%,导致水资源陡增陡落;同时大部分的水资源远离中心城区,空间上也存在限制。”
李山泉提到的用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面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多冬少的客观环境,节水行动不仅关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山泉表示,近年来,广安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将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内涝治理、河湖长制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广安市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广安“雨水收集调蓄树池”,已在市内公园落地运用。受访者供图
对于改造成效,当地居民最有发言权。牌坊新村居民吕先生表示,海绵改造正让新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新村的道路在下雨天很难再积水,我听说中心广场之下还新建了一个净水池,积蓄的雨水还能用来景观灌溉。”
吕先生看到,近两年沿街商户明显比往年多了不少,很多重庆、成都等周边城市居民也会在闲暇之余慕名而来。“我是做室内设计的,这两年生意都跟着景气不少。”
2024年,广安牌坊村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近百万人次游客慕名浏览,旅游收入近9000万元。
为统筹考量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推进“节水+”行动,以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管网更新改造等为抓手,推动城市用水效率提升。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成145个节水型城市,并在全国9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在166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相关试点。目前,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约20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超过30%。
其中,河南开封市针对北方平原城市坡度缓、水资源少等特点,改造老旧小区159个、推进100余处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让部分雨水就地消纳并加以利用;
贵州省兴义市通过“层级细化+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将传统粗放的漏损治理模式升级为精准化、智能化的管控体系,全市供水管网压力合格率从75%跃升至98%;
宁夏银川鼓励和引导公园绿地、建筑小区等建设项目中增加雨水罐、雨水模块等回用设施,最大程度地将水留下来、用起来。
提升品质、扮靓生活,将节水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各地不仅实现“面子”与“里子”双提升,也让生态价值变为经济产值,激发发展活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城市节水。5月11日至17日是第34届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各地,以多元形式推广开展节水活动,助推节水理念融入作品、走进生活,助力营造全社会节水、惜水、护水的氛围。
宣传周期间,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节水+文化”“节水+艺术”“节水+产品”等创新活动,推动节水减排、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