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一颗颗红润通透、脆甜可口的车厘子紧紧簇拥在集装箱里,几天前它们才被智利的果农从树上摘下,用不了多久,这些搭乘着海上“专列”的果实便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摇身一变为许多中国家庭的饭后“甜宠”。如此“漂洋过海”的惊喜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几百年前,就曾有一艘艘商船破浪而出、满载而归,在来往贸易之间,将中国与大洋彼岸的拉美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两地跨洋奇缘的历史书写。

如今,这些故事正被越写越长,绵延过岁月长河,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公元1564年,西班牙人黎牙实比(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带着远征队从墨西哥向菲律宾进发,随着船队占领宿务岛,西班牙在东方世界的第一个据点由此建立。尽管船员们满心都是对财富的渴望,但黎牙实比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彼时的西班牙帝国正沉浸于对外扩张,需要以墨西哥为据点间接统治菲律宾,因此,不断强化拉丁美洲与亚洲的联系成为西班牙心心念念的愿望。巧合的是,黎牙实比这场殖民冒险,不但开辟了连接菲律宾与墨西哥的航线,还意外“叩响”了中国的门扉。

契机发生在宿务岛上。登岛后,一心渴望通过种植丁香树牟利的黎牙实比发现,丁香种植在这里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菲律宾能够从事种植的人口更是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商队野心勃勃的商业规划。商队众人只能寄希望于寻觅其他新鲜产品,更遥远东方的中国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1567年,坚持垄断海上贸易的大明王朝实在难挡民间走私贸易的猖獗,同意调整近两百年的海禁政策,开放漳州海澄月港并允许私人出海贸易。与此同期,黎牙实比的商队进发马尼拉,船长卡里翁意外地搭救了中国福建商船的船员,在获救船员讲述下,不少中国商人放下了对西班牙人的戒备心,打算前往菲律宾寻找商机。


满载中国丝绸和瓷器的商船向东南驶去,一场连接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与西班牙的跨洋大帆船贸易也徐徐拉开了帷幕。秘鲁银矿的发现加速了这场商业“探险”,一时间,商船来往不绝,大量中国丝织品“出海”销往美洲,化为美洲西班牙人和当地原住民爱不释手的衣物原料,中国商人则从马尼拉运回白银。西班牙国王取消了马尼拉贸易的税费,双方商贸更加活跃。16世纪后期,每年前往马尼拉的商船多达三四十艘,来往两地的民间私商更是数不胜数。此时美洲所产白银有超过一半流入中国,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为此感慨:“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来建筑一座宫殿。”

随着船帆高扬,在这条被后世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中国也与“遥远”美洲建立了贸易联系。每当中国商船到来,墨西哥人民总会唱起圣歌,祈祷商贸顺利,他们为船上神奇的东方丝绸、瓷器和香料着迷,称赞这些船只为“中国之船”。除了精美的商品,“中国之船”更在繁荣往来中为美洲带来新的希望。意大利旅行家赫梅利·卡莱利曾如此描述位于航线终点的美洲乡村阿卡普尔科的“华丽蜕变”:“它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变成了一个载歌载舞和到处举行宗教仪式的生气勃勃的港口。”新鲜的“宝贝”也被商船运回中国。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辣椒正是在这段时期入华,1591年明代杭州人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有了对辣椒的记载: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这样的奇妙之旅,“中国之船”足足驶过了两百余年。

时代更迭与波浪翻涌下,属于中拉的新缘分也在悄然孕育。


18、19世纪,受动荡的世界局势与拉美独立运动等条件影响,中国与拉美的来往商贸历经了短暂波折。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拉美人士急切渴望了解这个“新生”的人民政府,克服重重阻碍来华,新中国成立了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促进两地人民增进了解。

中国的热情很快迎来了拉美国家的回应,1960年9月,古巴冲破美国强压,率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1年1月25日,古巴芭蕾舞团应邀来到中国,以曼妙的舞姿架起两地人民的沟通之桥,而在此前,出访北京的古巴代表团也将中医药文化带回国,公开讲授针灸课程,向古巴民众展示起灿烂而神奇的东方文明。


古巴芭蕾舞团应邀来访中国。来源/人民日报数据库

沉寂良久的缘分抽出了嫩绿的枝芽。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慷慨援助如同春风抚向拉美,古巴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长巴耳多梅罗·阿耳瓦雷斯盛赞中国:“他保卫着人民的幸福与安全。”拉美人民的善意与友好也被中国人民珍视。1961年举办的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友好展览会见证了这些真情,有中国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愿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像中国的长江、像拉美的亚马逊。

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昔日驻留在纸笺上的美好愿景随着中拉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到来而得以实现。据统计,从1970到1977年,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等11个拉美国家相继同中国建交。相伴而来的是中国与拉美各国日益兴盛的文化交流。1973年,中国沈阳杂技团出访墨西哥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了许多墨西哥人民欢迎追捧,曾参演的杂技团演员张业庆始终记得那时的盛况:“埃切维里亚总统和多位主要内阁成员都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出。”其后中国杂技团应邀演出的场所,是一所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学,在那里,许多墨西哥孩子、农民亲眼观看了中国的传统技艺。

改革开放后,中拉建交国增长至20个,为两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79年开始,中拉贸易额激增,一大批中拉合资企业拔地而起,两地的贸易展览会、出口展销会也经常举办。经贸合作加深了中拉人民的技术碰撞与文化交流,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承载着中拉共同的航天梦,在预定轨道上稳稳运行。


中国与巴西资源卫星合作初期时任中国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与巴西方代表亲切交谈。来源/《孙家栋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巴西资深的国际贸易专家与经济学家塔瓦雷斯的书桌上,一直摆放着一面五星红旗。

这位自称“有着一颗中国心”的巴西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他有一个夙愿:让中巴两国人民更多了解彼此,携手发展、前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塔瓦雷斯的憧憬照进现实,中拉各国在心手相牵的同时,也在平等互利的共赢愿景中命运相连。

阿根廷工程师何塞·卡斯特罗曾亲身投入其中。在阿根廷,圣克鲁斯河依托水源充沛的莫雷诺冰川而绵延数百里,在20世纪50年代被视为绝佳的水电选址。2013年,中国为阿根廷民众带来了“基赛”水电站项目,让这个宏伟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个“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一旦建成,可满足150万家庭的日常用电,为阿根廷节省近11亿美元的油气进口开支。

在阿根廷北面,秘鲁人民已经享受到了这样的幸福与民生红利。2024年11月16日,秘鲁钱凯港正式建成运营,这个位于秘鲁国土中部的海港自成型开始,便彻底解开中国与南美大宗货物的运输困局,将从秘鲁到上海的海运时间缩短了整整10天,不但将蓝莓、牛油果、葡萄等鲜美可口的秘鲁农产品端上中国餐桌,更为当地创造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


钱凯港俯瞰

拉美曾有句古老的谚语:“拥有朋友就拥有宝藏。”翻山、渡洋、跨海,200余项基建项目带着中拉人民的美好祝愿顺利上马,几千公里的道路、铁路、轻轨绵延伸张,百余学校、医院等设施拔地而起……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方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数百年相携,跨世纪并行,中国与拉美的悠久渊源和故事便如同声声回响——随着中拉朋友圈越扩越大,开放互惠的同心圆也将愈描愈实,愈画愈深。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