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鼓励非遗工坊开展非遗展演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活动,各地也涌现出许多非遗体验新场景。

我国广大的县、乡、村散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有一些非遗项目未被大众所认知。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奔县游的火热,很多非遗体验项目融入了当地景区,非遗工坊的建立也成为带动一方就业、增收的抓手,非遗在传播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日,记者走进多个县乡,带读者领略这些“隐藏款”非遗的独特魅力。

河南栾川:

非遗进景区,旅游热度更高了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今年“五一”假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景区进入满负荷状态,迎来2022年后的首次限流。“假期的旅游热度较往年延续时间也更长,目前日接待量仍维持在数万人次的高位,这与景区推出的100多场非遗展演、20个非遗工坊体验项目密不可分。”重渡沟景区负责人刘海峰说。

把隐藏在县乡的非遗请进景区

在舞狮表演区学习基本步法;花几元钱体验豆腐的制作流程;看90岁的曹屯排鼓传承人与村民一块打鼓……“跟着非遗传承人完成一件作品,这种超出攻略的‘隐藏款’非遗体验很特别,下次我还要带朋友‘二刷’。”重庆游客欣茹评价。

何为“隐藏款”非遗体验?即游客打破一般的打卡思维,通过亲临体验,发现和感受隐藏在旅途中的非遗项目。

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党义钊一直密切关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话题。在复盘重渡沟景区的发展思路时党义钊发现,非遗深度融入景区,结合场景创新、营销推广,形成可体验、可带走的新型文旅产品,实现了增加人气、带动消费的效果。

“我们从2022年起开始参与河南省的‘非遗点亮计划’,邀请浙江的高校团队设计非遗空间,培育非遗体验新业态,形成了非遗传承与体验型产品相互借力的新模式。”党义钊介绍,重渡沟景区在发展转型阶段找准了非遗这一借力点,挖掘了大量隐藏在县乡的非遗项目,通过与旅游融合,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带徒授艺的同时还能挣钱

重渡沟景区与非遗“结缘”,5年前就开始了。

“2022年至2023年,我们改造了6家非遗主题民宿,参与建设了12家非遗工坊,并从空间营造逐步转向技艺学习。”刘海峰介绍,重渡沟是典型的景村一体景区,大量原住民在此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最初,村民对非遗比较陌生,对非遗纳入民宿还有些犹豫。刘海峰就发动景区员工和平时热衷于参与文化活动的民宿业主做先行军,选择容易分解步骤、上手不太难的非遗项目,制作一些简单的非遗作品。

“在旅游淡季集中学习、旺季展示才艺,一只草编蚂蚱能卖到15元还供不应求,做熟了还有新创意。”一位民宿主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景区内很多民宿老板娘都身怀技艺,拥有插花师、茶艺师、面点师、香道师等证书。景区耗资400万元培育非遗主题旅游产品,相继引入了栾川舞狮、洛阳曹屯排鼓、绛州鼓乐等非遗项目。

“我们还与洛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引入一批市级乃至省级非遗项目。同时,非遗传承人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刘海峰说。

栾川县观星村舞狮传承人李建坡就是非遗进景区的受益人。“以前只有赶上年节,我们才回村舞几天狮子,年节一过就出村打工,现在村里8个人扎根景区常态化表演,月收入8000元,还能带徒授艺,日子过得甭提多舒心了。”李建坡说,村里很多年轻人也回来了,进景区传承非遗。

“传承人会给我们讲解技艺亮点,还会设计动作让我们拍照留念。”陕西游客晶晶两年间三游重渡沟,感到每次都有新变化,“众多隐藏在非遗体验里的巧思,让我对栾川的兴趣越来越浓。”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丹凤为游客讲解和演示非遗技艺 受访者供图

到栾川旅游住哪里?上海游客佳然通过查询攻略,选择了距离栾川老君山景区5公里远的“伊和家”民宿。“这家民宿有粗布印染技艺体验,费用也不高,还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定制课程,很惊喜。”佳然解释。

“粗布印染技艺的原料取自植物,染出来的布料健康环保,游客用得放心,加之体验过制作流程,又增了一份珍惜。游客无论想体验全制作流程还是单个步骤,我们都有相应课程;如果游客有学习基础,我们可以辅助其完成非遗作品,仅收取材料费。”栾川县级非遗项目粗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王丹凤是“伊和家”民宿的非遗研学板块主理人。

“隐藏款”非遗体验如同一个个文旅盲盒,不刻意迎合游客的需求,但总会吸引到热爱传统文化的游客远道而来。王丹凤说,她正在计划推出非遗体验与相应民宿房间的组合款产品,“如果游客能深度参与进来,将非遗带进生活,文化传承便是静水流深。”

浙江长兴:

奔县,为了一口茶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工作中的郑福年 受访者供图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晨雾未散的大唐贡茶院古茶山基地,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福年举起石臼木杵,一声闷响,震落茶篓里的露珠。“这是《茶经》所记‘捣之’的工序,紫笋茶作为唐朝贡茶,就得是这个力道。”郑福年说。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紫笋茶,称“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评价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在长兴,几乎人人爱茶、懂茶,郑福年更是耗费10年光阴,复原了唐朝制作紫笋茶的技艺。

在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龙头自然村不远处,紫茗民宿悠然伫立,郑福年的紫笋茶制作技艺非遗工作室就设立在此。紫茗民宿按照园林风格设计,中庭特设茶文化长廊,展示紫笋茶制作的各个步骤和所用工具,郑福年常在研茶之余为游客细致演示。

“看着简单,没想到得费这么大劲。”这几天,北京游客芳芳带着儿子住在民宿,有机会跟郑福年学习捣茶。“每天练一练,相当于健身了。”芳芳说。

“尝尝这个,你们年轻人会喜欢。”紫茗民宿负责人丹丹端出一杯新泡的茶,茶色泛着琥珀光泽。

丹丹曾在浙江杭州工作多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2018年,有感于家乡长兴旅游的发展势头,她决定返乡接手家中的民宿。“那时还是非常简单的农家乐,70元就能包一人吃住。”经过考察,丹丹想改变相对粗放的经营方式,为民宿注入文化内涵。

几年前,很多人还觉得非遗跟民宿搭不上边的时候,丹丹已经在村里开始了她的民宿改造计划。除了房间全部重新装修、院落扩建之外,她专为紫笋茶留出一隅,请来郑福年坐镇,开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活动。

“我们陆续推出了茶宴、茶香氛、茶空间,游客可体验采茶、捣茶、拍茶等流程,目前正在研制的是茶酱,游客都能参与其中。”丹丹介绍,自从离开快节奏的生活,又学会了品茶,她逐渐体味到了时光慢下来的种种好处。

“像紫茗这样的民宿,旺季时价格可以突破每晚1000元。”长兴县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水口乡乡村民宿行业协会第一书记张宇华告诉记者,水口乡目前拥有36家乡村民宿,主要集中在4个村,近600户原住民参与,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90%,年接待游客量超500万人次,带动1000多人就业,实现了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协同增长。

“客流比较稳定,有人一年里会多次往返水口,就是为了这一口茶。”张宇华说,水口乡一直很重视原住民文化素养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民宿经营者都能掌握“五艺”,即会泡一壶茶、会唱一首曲、会弹一种琴、会烧一道菜、会拍一张照。

水口乡还推出了“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玩”的“五包”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这些技能都是与游客需求紧密关联的,有了需求互联和情感互动,有了亲情化的服务,就有了黏性,游客和民宿主成为好朋友也就不奇怪了。”张宇华说。

“你们总问我秘方,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老祖宗说的‘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我们不敢偷懒。”晚饭后,郑福年跟游客闲聊,随手又泡了一壶新茶。

“真正的传承就像这样,把手艺‘缝’进举手投足的一点一滴。”游客吕和感叹。

紫茗民宿后院,丹丹正给过几天到访的江苏南京老年团配置非遗体验包:土布里裹着茶针、石臼和一张手绘地图,标记着紫笋茶的体验线路。借着灯光,她身边的游客翻出一张照片:一位银发奶奶捧着歪歪扭扭的茶饼,笑得像捡到宝。

四川壤塘:

不远千里也要奔赴的文化体验

本报记者 王添艺


壤塘传习所里认真工作的学员 觉囊唐卡非遗传习所供图

“画布摊开就是一片锦绣天地,特别宁静、治愈。”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觉囊唐卡非遗传习所内,来自北京的游客邹华正在画师指导下勾勒手中的作品。

不久前,邹华参观了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的“文化原乡 福地壤塘”工艺美术展,她被壤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吸引,翌日便踏上旅程,直奔这座镶嵌在雪域高原的人间秘境。

不同于一般旅行的走马观花,邹华的这次奔县游更像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入住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非遗传习创业园的日子里,她将眼中景致化作唐卡上的斑斓色彩,于藏香制作中感受悠远宁静,任微风携着酥油茶香轻拂面庞,耳畔传来传承人悉心教导的话语,周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医药、民俗、建筑、陶瓷、藏戏……

“这趟旅程我感到的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瑰丽,更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我一定会再回到这里。”邹华感慨。

在壤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3项,省、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达上百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壤塘立足当地文化生态,建立起47个非遗传习所,并在上海、浙江温州、江西景德镇等地建起23个飞地传习基地。不久前,壤巴拉觉囊唐卡非遗工坊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一开始没想这么多,只是因为壤塘离大城市比较远,想让年轻人在家乡也能立业。”国家级非遗觉囊梵音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嘉阳乐住是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发起者。早在2008年,嘉阳乐住开始免费向当地青少年传授唐卡技艺,并于2010年创办了觉囊唐卡非遗传习所。

35岁的更滚是传习所首批学员之一。如今,他已成为壤塘县非遗觉囊唐卡代表性传承人,携作品巡展多地。很难想象,这位眼神坚定、自信开朗的青年画师曾是因贫辍学的放牛娃。

“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更滚说,传习所学费全免,还依照学员需求补贴生活费用,许多迷茫困苦的青少年在此找到了人生方向。“唐卡以前很少传授给女性,但我身边有不少女同学,甚至有背着孩子的年轻妈妈都来学习。”更滚说。

随着学员人数增加,嘉阳乐住开始探索创建系统化的唐卡课程。他摒弃了流水线式的速成教学,坚持让学员以6年时光沉淀,从唐卡历史流派溯源、绘制用料研习等通识课程起步,再循序渐进深入笔法勾勒、色彩晕染、意境雕琢等专业领域,力求每位学员结业时都能独立掌握唐卡创作全流程。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壤塘以唐卡传习所为圆心,逐步开设了藏医药、藏香、藏纸、堆绣、藏族传统服饰等非遗传习所,丰富学员的选择。

目前,壤塘非遗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对于偏远牧区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就业。

为更有效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壤塘非遗传习所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并在上海、景德镇等地设立传习基地,为学员提供继续深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和吸纳更多艺术精华。

“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历史上各地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传承发展也离不开交流。”嘉阳乐住认为这种飞地式的传习并非创新,而是对非遗传承发展规律的遵循。

“通过对不同地域传统美术的精研,还有各地老师、同学、有关部门的帮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青年画师才让嘉在学习完唐卡相关课程后,于2015年赴上海飞地传习所学习国画,之后又在温州、景德镇等地学习了瓯塑、瓷板画等技艺。“老师常教导我们,非遗不存在学完的情况,必须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让嘉介绍,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学员都成为非遗相关行业从业者,有的像他一样回到传习所一边教习一边创作,也有的进入文创开发、动漫设计、农文旅推广等新领域贡献智慧。

“通过非遗带动,参与者的确实现了收入增长。但我一直跟学员强调,对生命的启发、探索与求证才是最主要的功课,通过鉴赏、观察、操作提升学员审美能力,才是传习所带给当地最深远的价值。”嘉阳乐住说。

2025年5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隐藏款”非遗体验拓展县乡深度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