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地瓜上看到个热帖,好多人看了都觉得挺可惜。
24 届有个毕业生小杨,学习成绩不错,备考也特别刻苦,可就因为对报考条件没弄明白,在政审这关栽了跟头。
2024 年小杨第一次考国考,虽说开始得晚,但人家没日没夜地学习,可笔试成绩还是差了点,没能进面试。
到 2025 年,小杨全职备考,好不容易等到了面试通知,结果政审的时候被告知身份不符合,政审没过。
原来是他毕业后签了份劳动合同,就因为这,他的应届生身份没了。就算后来辞职了,没交社保,档案还留在学校,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小杨这种情况可不是个例,好多考生都有类似的误解。
以为只要没交社保,档案没动,自己就还是应届生。
哪知道就一份劳动合同,就能让宝贵的应届生身份没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大多数人没办法一门心思全职备考。
房租、日常开销这些压力,让大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很难选。
要是选错了,可能一年甚至好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编制类考试里,政审严格得超乎想象,重要程度和笔试、面试一样。
政审可不只是查查考生的家庭背景,还特别关注考生个人平时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这些可不是临时准备一下就能达标的,得靠考生长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慢慢养成。
家庭背景这块,要是配偶、直系亲属还有三代以内旁系亲属有犯罪记录,或者履历上有污点,哪怕是父母成了失信老赖,这都会成为考生政审路上的阻碍。
所以当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得做好榜样,保持自身清白诚信。
不过就算家庭背景没问题,也不代表政审就能通过。
考生自己要是行为不端,就算家族没任何不良记录,政审的时候也会被淘汰。
为了不让大家重蹈小杨的覆辙,给所有想考公的学弟学妹提三条重要建议。
第一,报考之前一定要主动问问招考单位,把身份要求还有各种报考条件都弄清楚。
第二,要珍惜应届生身份,签任何合同之前都得慎重,得充分了解这对考公身份认定有啥影响。
第三,要是对报考条件有疑问,千万别自己瞎想,得多通过几个渠道去确认,保证信息准确。
生活里难免会遇到挫折,考公这条路更是不好走。
政审不通过确实让人挺难受的,但这不是终点。这次的失意以后会变成宝贵的经验,只要吸取教训,重新出发,下次报考不限制应届生身份的岗位,说不定新机会就来了。
关键是得从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来,朝着目标接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