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一句话,至今仍能戳中现代人的痛点。

《黄帝内经》里那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乍一听像在说医生,细品却发现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何尝不是我们对待健康的态度?

一、口渴了才挖井,晚了

老祖宗说话总爱打比方。原文里的“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平时懒得烧香,临时才抱佛脚。

就像现在年轻人白天喝着冰奶茶,晚上熬夜刷手机,体检报告一出“三高”就慌了神,转头买一堆护肝片、褪黑素。这不正应了《内经》里那句“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

古人说的“治未病”,可不是简单的“预防”二字能概括。

张仲景曾用肝病举例:肝不舒服的人,聪明的大夫会先调理脾胃。为什么?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病迟早拖垮脾胃。这种“提前堵住下一个漏洞”的思维,早把人体看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

二、养生不是玄学,是门技术活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得更直白:“上医医未病,下医医已病。”这话放在今天,就像在朋友圈敲黑板:别等糖尿病住院了才戒奶茶,别等腰椎间盘突出了才离开办公椅。

有位网友说得好:“养生就像给健康存钱,年轻时天天透支,老了连本带利还债。”

现在医院里的“治未病科”越来越火,去的可不全是老年人。

有个35岁的程序员李R就是常客:“以前总觉得养生是退休后的事,直到连续加班三个月后突然心悸,中医说这是心阳不足,再不管就得进心血管科了。”他现在每天练八段锦,工位上和床头前都贴着“子时前睡觉”的便签。



三、藏在生活里的防病密码

《黄帝内经》的智慧其实早就渗透进日常。看那些早餐吃五谷杂粮的年轻人,他们未必读过“五谷为养”,但懂得外卖重油重盐伤脾胃;

写字楼里组团练瑜伽的白领,可能不知道“导引术”这个词,却真切感受到舒展筋骨后肩颈不再僵硬。

之前突然发现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疫情期间,家家户户开始研究药膳。朋友圈里晒的不是奶茶而是黄芪鸡汤,年轻人见面问候从“吃了吗”变成“今天八段锦打卡没”,那个时候还不是特别理解。

有位中医博主说得好:“病毒揭穿了现代人外强中干的体质,治未病突然就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我觉得说得特别好,现在大多人都存在免疫力低下,有如何抵抗病毒呢?

四、真正的养生,从“认怂”开始

最颠覆认知的,或许是《内经》对“治未病”的另一层诠释——它不鼓励盲目进补,而是教人学会“认怂”。啥意思?

就像元代朱丹溪说的:“与其病后求药,不如无病先养。”承认身体不是永动机,接受熬夜会亏气血、暴食会伤脾胃,这种“认怂”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你说呢?

朋友老陈的故事很典型:创业时每天工作16小时,靠浓咖啡续命,总说“年轻就要拼”。直到某天开会时眼前发黑,检查发现血糖飙到临界值。现在他办公室放着一套太极服,手机屏保写着“渴而穿井,晚矣!”。他说:“以前觉得停下就会失去,现在才懂得了,留得青山在才是真本事。”

两千年前的文字,今天读来依旧滚烫。

或许《黄帝内经》最厉害之处,不在于教人怎么治病,而是用“治未病”三个字,道破了健康的本质——它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在药柜里,而在餐桌上、枕头边、呼吸间。

就像那位把诊脉号成段子的中医说的:“最好的药方?少作,多睡,常走动,剩下的交给身体自个儿。”

最后,附上文章中提到的原文段落:

《黄帝内经》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学习黄帝内经,不是为了装B,而是为了自己!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