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领奖台上,王励勤、马琳、王皓并肩而立,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这是中国乒乓的巅峰时刻,也是“二王一马”时代最耀眼的注脚。总教练刘国梁欣慰地注目着三位得意弟子,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既有竞技场上的遗憾,更有战友间的惺惺相惜。

十七年后,当王励勤从刘国梁手中接过中国乒协主席的聘书时,身旁站着的依然是马琳和王皓。命运的齿轮不停地转动,他们从台前作战的对手变为台后协作的舵手,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二王一马”的传奇,赓续中国乒乓的传承。



-1- 少年磨剑:防空洞里藏星火

1978年,王励勤出生在上海闸北的普通工人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励勤”,寓意“励精图治,天道酬勤”,这个名字就像一道符咒,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上海是国球的摇篮,6岁时少体校教练沈益民在幼儿园发现这个特别的孩子:个子高、协调好、耐力强、韧劲足。经过多番考察,王励勤走上了乒乓之路,作为力量型弧圈选手来培养。

那时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场地由学校防空洞改造,低矮的天花板让高球成了奢望,拍柄被汗水浸得发黑,胶皮磨到发白才舍得更换。12岁那年,王励勤在国少夏令营半决赛前夜被车窗夹伤拇指,指甲脱落,鲜血浸透纱布,但他仍然选择坚持完赛,时任国家队总教练的许绍发感叹他骨子里刻着拼字。近乎偏执的勤勉让他在1995年以肱肌断裂的手臂夺得世青赛冠军,队友们送他外号“大力”,既指他卧推107.5公斤的力量,更赞他大力出奇迹的意志。

1995年进入国家一队以后,王励勤便开启了世界冠军的征程,不断斩获单打冠军,而双打上同样出彩,享有双打之王的美誉。



-2- 重剑砺锋:心魔破茧铸金甲

成功并非坦途,荣耀必定藏着伤痛。1999年世乒赛爆冷出局后,“心理素质差”的标签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教练王家麟的上海话咆哮“横竖横了!侬来三咯!”成了训练日常,直到他雅典奥运失利后调侃憋厕所,北京奥运胶皮破损时笑着换球拍。

2000年悉尼奥运会,王励勤的排名已然到达世界第一,但在人才济济的国乒只能参加双打。男双决赛中,22岁王励勤与搭档阎森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双子星刘国梁/孔令辉,首次成为奥运会冠军。2001年大阪世乒赛,王励勤连夺男单、男双和男团三冠,正手弧圈犹如重剑劈山,横扫欧洲力量选手。蔡振华评价王励勤的正手对拉技术,是国乒突破欧洲封锁的关键。

这种蜕变在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达到顶峰,男单决赛1-3落后马琳时,他像精密仪器般调整呼吸,连续反拉十几板逆转战局。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伟大逆转”的比赛,让王励勤成为42年来首位世乒赛三冠王,也奠定了他在“二王一马”中“定海神针”的地位。



-3- 三角鏖战:黄金枷锁困蛟龙

然而,运数仿佛大海起伏不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男单半决赛,王励勤上场后的第一个球便把拍子严重磕坏,最终只能更换副拍上场,但是方寸已乱、失误频频,最终遗憾出局无缘冲击金牌。

二王一马,就像是三把锁,互相锁住了对方的大满贯。王励勤两次奥运折戟半决赛,马琳三次世乒赛败于王励勤,而王皓则背负奥运三连亚的遗憾。雅典奥运前夜,王励勤的教练彻夜研究弟子球路;北京奥运半决赛,马琳抓住王励勤换拍绝地反击。这种极致竞争下,三人却保持着微妙的情谊:王励勤总在团体赛扛起重任,马琳用“磨王”战术消耗强敌,王皓则以直拍横打革新战术。

三人的互补让国乒在器材改革、规则变动的动荡时期稳坐世界霸主之位,却也留下了个人的遗憾。正如球迷所言,他们的残缺,成就了时代的圆满。



-4- 衔泥筑巢:案牍耕耘著春秋

2009年,上海乒羽中心内部任命通告宣布,王励勤为上海市乒羽中心主任助理。此后王励勤进入三年的国际赛事冠军荒,而马龙、张继科和许昕三剑客的“抢班夺权”愈演愈烈,王励勤显得那么有心无力。2013年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上海以1-3不敌八一收获亚军,但王励勤击败新星樊振东,拿到上海队唯一的一分。

2014年退役后,王励勤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当马琳、王皓转型国家队教练时,他回到上海推动群众乒乓,建立基层教练认证制度,重视青少年赛事,为国乒后备人才积蓄力量。他说,乒乓球的未来就在这些胶皮摩擦声里,首先要听乒乓爱好者的声音。这些举措看似平淡,却如他少年时粘球拍般细致,胶水刷多少遍、角度差几度都要反复琢磨。

八一队在改革的号角中无奈解散,作为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积极引进樊振东和周恺等队员,重塑上海队乒超和全运会的荣光。成就大满贯伟业的樊振东,也与王励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5- 薪火相传:银球不落续传奇

澳门世界杯男单丢冠,将国乒的困境抛至风口浪尖。遥望洛杉矶奥运,多哈世乒赛却已近在眼前,王励勤带着他的六金备战规划走马上任。马琳正在女队训话,王皓还在给男队发球,“二王一马”从名词变成了动词。

国乒的荣誉墙上,三人合照中的奖牌仍然闪烁微光,训练馆里,后龙胖时代的球员还在挥拍。王励勤常说:“乒乓球选择了我。”但或许正是他,以及所有如他般将勤勉刻进骨血的人,选择了乒乓球的未来。从闸北防空洞到奥运领奖台,从“心理软肋”到乒协主席,他始终是那个6岁男孩:汗水滴落时,眼里只有前方那颗永不落地的银球,每次升国旗,奏国歌,我心依旧澎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