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鑫 刘少利 通讯员 刘雅文
5月12日至18日为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为扎实做好新郑市宣传周系列活动,新郑市应急管理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应急避险技能等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公众密集场所“六进”活动,全方位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切实增强群众应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多形式科普 增强职工避险意识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聚焦企业安全生产需求,深入开展防灾减灾进企业活动。组织企业职工集中观看防范暴雨、高温、大风等自然灾害的专题宣传视频,结合企业生产工艺和作业环境特点,针对性提出防灾减灾应急避险重点措施。活动设置有奖竞答环节,职工踊跃参与,在互动问答中深化防灾减灾知识学习。宣传人员走进生产车间,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向一线工人讲解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常识,指导工人开展身边隐患排查,有效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宣传周期间,共走访企业120余家,结合“全民防灾减灾安全公开课”线上公益宣讲活动和网上“云课堂”,“线上+线下”培训5.7万人次。
防灾减灾宣传进农村:场馆体验+知识讲解 提升村民应急能力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消防大队开展防灾减灾进农村活动,邀请村民走进科普体验场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居家隐患排查、结绳训练、模拟烟雾逃生、地震逃生等VR模拟场景,直观感受防灾减灾知识的实践应用。宣传人员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特点,详细讲解日常用火、用电安全要点,以及暴雨、洪涝、高温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措施,帮助村民掌握实用的应急避险技能,切实提升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宣传周期间新郑市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开展宣传活动196次,发放宣传页、宣传册2万余份,参与受益群众约4万人次。
防灾减灾进社区:多元宣传营造氛围 助力居民应对灾害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新烟街道办事处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活动。通过组织社区居民观看防灾减灾宣传视频,学习暴雨避险、大风雷电防御等灾害天气应急科普知识。活动现场,宣传人员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接受群众咨询、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有效提升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防灾减灾进学校:丰富课堂与多样活动 培育师生自救能力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新郑双语高级中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小课堂”活动。宣讲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形象的课件、精彩直观的视频,结合趣味性十足的有奖竞答,向师生普及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的识别与防范知识。活动现场发放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内容涵盖应急逃生技巧、自救互救方法等实用知识,全面增强在校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各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累计宣传学校300余所,利用钉钉、家校本等方式,向全市4.1万大中小院校学生展开防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灾减灾进家庭:入户排查与宣传 筑牢家庭安全屏障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宣传人员深入村组(社区)家庭,开展“一对一”防灾减灾知识宣讲。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手册,赠送印有防灾知识的围裙、毛巾等实用宣传品,向居民详细讲解家庭用火用电、煤气灶、燃气灶等安全使用规范和应急处置方法。同时,宣传人员指导居民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安全隐患排查,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切实提升家庭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防灾减灾进公众密集场所:精准宣教强意识 夯实场所安全基
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深入客运汽车站等公众密集场所,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讲活动。针对人员流动大、疏散难度高的特点,宣传人员向乘客和场所工作人员普及火灾、踩踏、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要点,讲解灭火器、消防锤位置和使用方法,指导群众掌握快速撤离、科学自救的方法,并发放图文结合的应急指南手册,详细讲解公共场所安全标识识别、急救技能等实用知识,进一步提升公众密集场所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宣传周期间新郑市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人员密集场所共开展宣传活动67次,发放宣传页、宣传册5000余份,参与受益群众约1.1万人次。
下一步,新郑市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及市安防委各成员单位同步行动,将在各自辖区和行业领域,通过悬挂主题横幅、摆放科普展板、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共向市民发放各类应急宣传资料6万余份,吸引了近11万余名群众前来学习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广泛宣传大风、暴雨、洪涝、高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范应对技能,普及减灾救灾常识和应急避险措施,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深入人心,全面提升群众防灾减灾知识储备和应急避险能力。
编审: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