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辽宁调研采访团

走进铁西,时时都能感受到一股精气神。

5月14日,人民网2025“行进中国”调研行首站来到沈阳市铁西区。与人民网记者同一天来到这里的,还有参加2025“博士沈阳行”的百余位博士,进工厂、看社区、品文旅,无论记者还是青年博士,大家都觉得这里的精气神不一样。

“企业的精气神来自创新”

在共和国的记忆中,铁西区曾写满荣光。

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墙上的“共和国工业第一”名录是铁西区工业实力的证明,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这片工业热土一度面临转型阵痛。

行驶在铁西区开发大道上,一座名为《凤凰涅槃》的雕塑十分醒目,它象征着老工业区重新找回精气神的涅槃重生。


《凤凰涅槃》雕塑。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座雕塑不远处几家企业的变迁,就是铁西区转型升级的缩影。


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102分厂智能化生产线启用后,产能大幅度提升。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这条智能化生产线的生产节奏快到毫秒级,日产量数以十万计。”在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102分厂智能化生产车间,副厂长高铁民指着眼前的小容量制剂A生产线告诉记者:“电脑显示屏上就可以直接查看各种参数,流程操作更加规范。”这家企业明年将迎来建厂80周年,如今正在开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新赛道。


沈鼓集团转子车间里,技术工人在屏幕上布置任务,身边的数控机床开始精雕细刻。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在距此不远的沈鼓集团,“沈鼓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实时追踪千里之外客户设备的运行状态。转子车间里,工人通过云端系统接收加工指令,数控车床在数据驱动下精准运转,电子屏实时滚动着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等数据……这家拥有73年历史的“压缩机巨头”,“十四五”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多型重大装备,填补了100余项国内空白。


BMW X3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里达厂区实现量产。华晨宝马供图

坐上新开通的沈阳地铁3号线,在终点站的空中站台能够俯瞰华晨宝马里达工厂。这五年,宝马集团坚定看好中国,不断在沈阳加快建设汽车产业集群——成为首家调整持股比例的合资车企;全球最大单项投资项目里达工厂正式开业;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正式启用;华晨宝马第600万辆整车下线;全新BMW X3在里达工厂正式量产;2026年,新世代车型将在里达工厂正式量产……在铁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结出硕果。

企业的精气神,来自创新。过去五年,铁西装备制造业集群不断转型升级: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入选辽宁省首批“产业大脑”,沈鼓、沈变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卓越智能工厂。科技型企业年均增长40%,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

“十四五”以来,铁西区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00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个,5G工业应用场景60个。铁西区正勾勒出“老字号”蝶变、新动能集聚的产业图谱。

今年一季度,铁西区GDP增速8.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令人瞩目。

城市更新,让城市的精气神更舒展

在铁西区工人新村一社区实久花园小区的院子里,12单元4层1号李兹荣老人在跟邻居们拉家常。这些老街坊能经常在院子里聊聊天晒晒太阳,多亏了一个月前新装上的外挂电梯。


2023年参加沈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实久花园小区已在5个单元加装了5部电梯,解决了部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出行难题。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五年,铁西区启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试点,截至今年4月已累计完成30部电梯安装,居民申请热度持续升温,“一键到家”的便利正惠及更多老旧社区百姓。

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而是在历史肌理上续写新篇。2023年前,铁西区的工厂搬迁留下7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如何利用好这些工业遗址?铁西区通过不断尝试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曾经的废旧厂房变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创园和功能区,传统与现代工业点位成为工业文化研学游线路打卡点,工业文旅逐渐发展……走进铁西老城区,就如同走进一个城市工业博物馆。


重型文化广场上的“持钎人”巨型雕塑。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80多年历史的奉天工场建筑群在经过全面修缮后,成为热门打卡地。以它为圆心的5公里半径内,散布着1905文化创意园、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创园等多个由工业遗存改造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中国工业博物馆里完整保留工作设备的铸造馆,讲述着铁西区的工业史;1905文化创意园支撑龙门吊的钢梁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一个个小隔间成为年轻人的文化创意创业基地;红梅味精厂的发酵车间改造为“发酵艺术中心”,成为东北最大的民营艺术空间,承办各类艺术展览等活动。

曾经的老厂房是老一辈铁西人的奋斗坐标,而改造后的文创园则是现在年轻人开拓文化产业的创业地标。铁西更新、更美、更便捷的同时,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也在传承。

“有精气神的产业”吸引“有精气神的人”

“这里的产业升级为科研提供了广阔试验场,政策服务更是周到入微。”2023年落户的东北大学博士战国锋,谈及铁西区人才生态时满是赞许。通过“博士沈阳行”平台签约沈阳工业大学的任腾,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他坦言:“产业需求与科研方向的深度契合,让我们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工厂里’。”

在铁西区,像战国锋、任腾这样的年轻人才正不断汇聚。这里的产业,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老工业”,而是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年轻的产业”。德国贺利氏集团在中国规模最大半导体项目的投产,中科芯微半导体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的开工,众多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产业是人才的“蓄水池”,铁西区雄厚的产业基础,也为年轻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5月14日,沈阳市铁西区举办博士沈阳行现场推介会,省内外知名高校200余名博士走进铁西。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集团就参加了‘博士沈阳行’活动,我们最终成功引进了一名新加坡国立大学流体力学的博士,他的本硕都是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专业,与我们集团的产品方向高度契合,切实为公司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沈鼓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林薇一边接待采访,一边组织博士们参观。

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设计院院长李大顺对这次活动充满期待:“去年,我们成功引进了一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入职后,主导建立了产品结构强度分析标准化流程,有效提升了相关产品的正向设计研发能力。”

“十四五”以来,铁西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671名,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精气神的产业能吸引有精气神的人,我们还要让大家在这里工作好、生活好,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铁西区委书记、经开区(中德园)党工委书记郭忠孝说,“近几年,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体育资源不断加快布局,老工业基地变得更宜居宜业。”

产业、城市和人才相互成就,这片老工业基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从工业“锈带”到创新“秀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工厂,从工业遗存到文创高地,这片浸润工业基因的土地,正焕发着新的精气神。

这样的铁西,充满希望。

(杨义、徐冬儿、那其灼、王斯文、汤龙、邱宇哲、孝媛、周颂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