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此,197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2025年5月17日为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宣传主题为:“精准测量 控制血压 健康长寿”。


这是一个高血压治疗需要变革的时代,业界对于“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降压单药和联合用药治疗、器械治疗方案”形成的 高血压管理三驾马车已经成为共识!

1、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应贯穿全程。生活方式干预有限制钠盐摄入量(建议钠摄入量<2g/d,即氯化钠5g/d)、饮食管理(减少摄入盐和饱和脂肪,增加摄入蛋白质、优质碳水化合物、钾及膳食纤维)、减重、戒烟限酒、运动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以及保持健康睡眠等。

2、降压药物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钙通道阻滞药(CCB)、噻嗪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闹它咖肽酶抑制剂(ARNI)以及单片复方制剂(SPC)。

3、器械治疗

很多患者总是担心药物有副作用,不愿意吃药来控制血压,都去询问医生有没有不吃药可以控制高血压的方法。非常幸运的是,在科技界和医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器械来治疗高血压的解决方案也逐渐成熟,给患者的高血压全程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机会。

3.1 高血压介入治疗

2024年随着多款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RDN)医疗器械的获批,血压介入治疗的大幕徐徐拉开了,目前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RDN治疗,主要的RDN随机临床试验使用经导管的射频能量和超声能量,以及局部酒精注射。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对药物难以控制或药物依从性差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开展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RDN)进行辅助治疗。RDN患者筛选流程包含高血压状态评估、继发性高血压筛查、肾动脉评估、肾功能评估、常规术前评估等必要筛查和相关检查,全面评估RDN潜在获益。标准的术中操作包含规范化造影、消融策略评估及器械操作,确保交感神经充分阻断可优化手术效果,术后需通过规律随访评估和用药方案逐步调整,来助力实现患者长期获益。

3.2 缺血预适应训练

缺血预适应训练,作为一种独特的训练方式,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通过模拟缺血环境,激发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显著的效果。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还能提升身体的整体抵抗力,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缺血预适应训练,纯物理方法调节血压,高新技术健康降压。


202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院士团队在《Hypertension》期刊上发表题为“Chronic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on Mild Hypertension in the Abs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roof-of-Concept Clinical Trial”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结果显示,对未服用降压药物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前期人群,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治疗1个月不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此类人群的血压水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文婷博士为第一作者,吉训明教授、褚熙教授和赵文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高血压治疗中,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多方面助力治疗:一是物理调节血管功能,通过对双上肢反复、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刺激,增加血管平滑肌弹性,改善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辅助应对血压变化、降低血压,同时扩张血管、降低血液流动阻力,减轻心脏泵血负担。二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性易异常升高、增加血栓风险,该训练仪可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聚集,降低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风险,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器官血液和氧气供应、维持器官功能、稳定血压。三是增强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长期高血压可能损害心、脑、肾等器官,降低其耐受能力,训练仪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激发内源性保护物质,增强细胞耐受能力,保护器官。四是辅助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高血压与神经系统调节紊乱有关,训练仪可调节神经系统,如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辅助控制血压。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的同时,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和体检。

RDN和缺血预适应技术作为创新的技术手段在现有治疗手段基础上,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做到血压全程管理进而改善健康水平,从而达到“控血压、防两梗”的效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