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江苏扬州一位80岁的盲人老人,去营业厅办手机卡,坐在柜台前,把身份证和残疾证都递上去了。工作人员看了一眼,说了句:“需要刷脸认证,请您睁开眼。”

老人平静地回答:“我从小没有眼球,睁不开。”

对方没犹豫:“那不好意思,系统不给过,不能办。”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现实,就发生在我们以为早已数字化、人性化的今天。



老人不是不配合,不是耍赖,更不是来“碰瓷”。他亲自到场,证件齐全,也没要求任何“特殊待遇”。可就是因为他睁不开眼,系统判定无法完成“活体识别”,于是整套流程直接卡死,唯一的结果——办不了。

讽刺的是,最后卡是他女婿替他办的。

人坐在这儿,机器说不行;另一个人来,机器就过了。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执行问题,是整个服务体系默认每个用户都能“正常睁眼”的问题。而任何偏离了这个默认状态的人,就被标注成“异常”。



人民日报在报道此事时用了三个字——“太过分”。这话不重,因为它不是批评谁,而是对整个办事流程的无奈控诉。

现实不是没解决办法。央视记者随后致电该运营商其他网点,结果发现:不是所有营业厅都这么死板。有的工作人员明确说,“只要带残疾证和身份证,拍照存档就能处理,不需要刷脸。”

这说明什么?不是政策没给通道,是有人根本不愿告诉你有这条通道。

在技术覆盖一切的今天,最怕的就是一句“按规定办事”。它看起来公正,其实是最省事的推责方式。你越不讲人情,就越能确保自己“程序没错”。问题是: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人,而不是理直气壮地“把人拦在流程外”。

别忘了,就在这个事情曝光之后不到一个月,2025年6月1日即将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中明确写道:非必要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尤其应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也就是说,政策早就意识到问题,法律早就给出方向,可基层执行仍然“只认系统不认人”。



我们很熟悉这样的场景——拿着证件也不行,“你得照系统要求来”;系统刷不过,“那你找别人来办”;明明本人就在面前,流程就是不给过。

这样的逻辑说到底就一句话:你如果不是系统里设定的“标准用户”,那就别怪我服务不了你。

可谁是标准用户?年轻、健全、会用智能设备?那剩下的老人、残疾人怎么办?

你以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其实不然。只要你身边有老人,就知道养老金、医保、社保、银行开户、挂号就诊,哪个不是被“刷脸”“验证码”“活体识别”反复折腾过?只是他们没发声、不会上网说,所以没人听见。

技术进步的原意,是让服务更便捷。可现在的很多技术,被当成了挡箭牌。一句话“刷脸必需”,就把所有不符合系统的人隔离在外。流程倒是顺了,但人被流程扔下了。

央视评论曾提过一句特别实在的话:“技术不是免责的遮羞布,不能用它把所有责任都转嫁给系统。”但我们看到太多服务现场早已变味儿——一切以“识别通过”为唯一标准,连“人”都变成了“认证对象”,一旦识别失败,就不管不问。

问题不在技术有缺陷,而在于系统有没有为“特殊人”预留路径。



很多人会问,那不能通融一下吗?可现实是,绝大多数窗口人员压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盲人刷脸失败”这种场景,因为培训流程里从没讲过。只告诉他们——“这个刷不过,那就不办了”。

你说这个制度冷吗?它不是冷,是懒。懒得设计备选方案,懒得多承担一次责任。你看着是机器没识别,其实是人不想帮你解决。

这事如果不是人民日报、央广、央视都出来说话了,怕是早就被糊弄过去了。老百姓的委屈太多,不是每一次都有媒体站出来替你发声。

你可能也碰到过:老人在银行被要求“刷脸认证”,反复失败,最后被要求“带上年轻人再来”;医院挂号机卡住身份证,“识别失败请重试”;小区门口不认照片,非得站在摄像头前“眨眼微笑”。

我们已经活在一个人不如算法标准的时代了。



可别忘了,系统里没眼球的盲人、面部损伤的患者、瘫痪无法动作的老人,他们不是“不合格用户”,他们是这个社会里最需要服务、最该被温柔对待的那一群人。

你可以继续升级系统,但不能忘了留下手动开关。

你可以提高识别标准,但不能否定一个真实站在你面前、带着证件的老人。

技术服务人,是前提;不是拿人去适配技术。

今天是一个盲人被要求睁眼,明天可能就是你爸妈被要求“摇头眨眼”,后天就是你自己,站在窗口面前,因为脸上多了条疤、少了个表情,而被系统打回。

你能接受那一刻吗?

所以这事不只是一个老人办卡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不久的将来,是不是都有被系统“认定失败”的那一刻。

人不是为机器准备的;服务流程也不是只为标准人群设计的。

如果一个人到场,拿着身份证、残疾证,还要被系统判“无效”——
那这个社会到底是谁的系统?

如果你有类似经历,或者你家人也被类似技术“挡住了门”,评论区欢迎你留言。我们不是来抱怨的,是来提醒:别让技术,把人挡在文明之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