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孜州传媒中心推出的文化类朗读栏目
《早安甘孜》
让你随时随地通过声音进行阅读
此栏目旨在通过对
康巴作家群优秀作家原创作品的诵读
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
构建一个全民参与
在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
大家能欣赏到州内知名作家的作品
同时也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今天,请欣赏文学爱好者汪剑英的原创散文
《走进丹巴,邂逅嘉绒风情》
点击,用你的耳朵开始阅读吧
滑动阅读
走进丹巴,邂逅嘉绒风情
——汪剑英
当那曲悠扬的啦啦调在耳畔响起,我的心瞬间被拽回了横断山脉深处的美人谷丹巴,那是一个阳光满溢的午后,我怀揣着对摄影的热爱与对未知的憧憬,踏入了这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
车子缓缓前行,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下来,为整个旅途铺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沿途的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而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同老友的轻声呼唤,让我愈发坚信,美,是一种能引发灵魂共鸣的奇妙力量,与我这个摄影爱好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紧紧相连。
抵达巴底镇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历史的长河。每一个地名,每一座村寨,都像是岁月长河中闪烁的碎片,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朋友德尔基的家,就在邛山土司官寨的旁边。德尔基,这位曾因“唐古拉风暴”音乐摄影而声名远扬的嘉绒汉子,于2012年毅然回归故里,与妻子格香一起,投身于有机酸菜、圆根的种植。在他们眼中,这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与守护。
走进朋友家的碉房,我仿佛走进了一段凝固的历史。门首上雕刻的琼鸟金翅大鹏图腾,线条刚劲有力,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散发着神秘而庄严的气息。看到它的瞬间,我的心陡然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填满,思绪也随之飘远。
屋内,德尔基面容慈祥的母亲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她的眼神中流淌着温暖与和善,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这座老宅,可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家族一直住在这里。”老人缓缓说道,声音虽轻,却如同洪钟般在我心间回响。在她的讲述中,那些关于家族、关于碉房、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被岁月的丝线串联起来,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跟随德尔基的脚步,我在屋内踱步。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农耕用具,它们或已锈迹斑斑,或磨损严重,但每一件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抚摸着这些旧物,我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质朴的心灵,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了属于嘉绒人的美好生活。这种勤劳、质朴的家风,如同碉房的基石,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如磐石,代代相传。
在丹巴的日子里,我用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古碉楼在夕阳余晖下的雄浑剪影、藏寨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嘉绒儿女脸上淳朴的笑容……这些画面,不仅是对丹巴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记录,更是我与这片土地灵魂共鸣的见证。
离开丹巴时,啦啦调的旋律依旧在脑海中回荡。我知道,这段与丹巴的邂逅,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而那些关于碉房、关于家族、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也将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追寻那些散落在世间角落的至真至美。
作者简介
汪剑英
今天我们推荐的作品《走进丹巴,邂逅嘉绒风情》的作者汪剑英,男,藏族,四川康定人,康定市人民医院退休医生。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培训协会高级摄影指导、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会员、甘孜州文广旅局特聘摄影师、甘孜州摄影谢会会员、《藏羚可可》品牌创始人。
本期朗读者简介
代越,一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播音主持人。 自幼对播音主持艺术心怀憧憬,凭借着这份热爱,系统学习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播音技巧。在播音风格上,以沉稳大气的嗓音传递新闻资讯的严肃与庄重,愿她的声音,陪伴观众众度过每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播音主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除了为大家推送优秀的作品
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文字与声音中
留住最温暖的康巴
为此,《早安甘孜》栏目
自推出起长期公开接受读者投稿
希望能与每一个有故事、有才华、想倾诉的你
在声音中相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
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
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
文字稿件字数要求3000字以内
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
请附上
“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微信)+生活照”
>>>>联系方式
微信:18942833085
邮箱:1093574604@qq.com
<以上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甘孜州传媒中心所有>
配音/ 代越
编辑/ 王玲娜
校对/ 毛莉泓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