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织着百年梧桐光影与老洋房故事的“国宾道”新华路,完成了从“功能修复”到“美学重构”的精致升级。这场改造以“植物季相为笔,人文脉络为墨”,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绿化损、景观旧”的民生痛点,更让“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持续焕发独特魅力。
新华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却也在岁月流转中显露出“成长烦恼”。沿街商铺密集,非机动车停放难问题,致使绿化连接带频繁被踩踏,苗木生长受阻;原有的部分绿化布局除了遮挡历史建筑的美学价值,也难以满足市民对安全通行、生态休闲的需求。如何在守护“烟火气”的同时,焕发“文艺范”,成为摆在改造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在区绿化市容局、新华路街道的沟通协调下,长宁绿建公司新华路项目团队通过前期走访调研,以“传承文脉、回应民生”为导向,确立三大改造目标:优化植物群落,实现“透光透景”,让老洋房与绿化景观和谐共生;改造空间布局,破解“人车混行”难题,还路于民;依托花境艺术,构建“四季有韵”的景观体系,让历史街区在现代生活中重获认同。
在M2F咖啡店到光华医院间的沿街商铺密集路段,项目团队将原有绿化连接带改为非机动车停车区。一位沿街商铺老板感慨:“以前绿化带占据空间,停车区域狭小,车位紧张,不少顾客因无法停车而离去,生意受到较大影响。如今新规划的停车区宽敞,车辆停放整齐,门口新建的花坛美化了环境,吸引了更多居民前来,消费也随之增长。”
据项目负责人马逸飞介绍,改造前,商铺反映的非机动车停车难题突出,现场调研发现绿化连接带上违规停车问题突出。为此,团队将商铺集中区域的原有绿化带连接带改造为透水硬化地面,新增标准化非机动车停车位,彻底解决了“停车占绿”的顽疾。
矮婆鹃
在植物配置上,团队秉持“耐逆性、低维护、高观赏”原则,打造三层立体绿化体系。在“地上透绿”方面,针对新华路商铺集中区域原有植物易被踩踏的问题,选用矮婆鹃替换。矮婆鹃开花时不仅能美化环境,枝条较硬的特性还能防止宠物进入绿化连接带,有效减少了踩踏和排泄情况。
在“墙壁透绿”方面,靠近建筑处采用绿篱布置,如以瓜子黄杨勾勒建筑外墙根轮廓,使多幢历史建筑的雕花立面清晰可见,实现“绿透景显”的视觉效果,让行人能够尽情欣赏沿街老建筑的风貌。
此次改造还将功能性节点转化为文化载体,精心打造了两处标志性花境。在变电站周边,利用亮金女贞球、黄杨球等几何形植物构建“绿植矩阵”,搭配狗脊蕨的羽状叶片柔化硬质界面,使市政设施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绿雕”。变电站周边是一个小花园,一位正在休息的市民告诉记者,“改造后,这里景观更好了,在这里坐坐蛮好的,很舒服”。
在香花桥路口,通过安库杜鹃(春粉)、百子莲(夏蓝)、火焰南天竹(秋红)、黄杨球(冬绿)的四季色阶布局,将无名路口打造成“展现四季更迭的微型植物剧场”,行人每季度路过都能收获不同的惊喜。
随着季节更迭,新华路的“绿色叙事”仍在持续。夏季,梧桐荫翳下的便民休憩角为市民提供清凉之所;冬季,绿篱勾勒出建筑轮廓的光影展,别有一番韵味。这条流动的“植物长廊”,以“小而美”的更新智慧,书写着“人民城市”的温暖篇章。
部分图片来源于长宁绿建公司
撰稿/摄影:李媛媛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