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作为广西最早接受中原文明熏陶的城市,桂平的过去堪称辉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江山秀美,物产富饶,这是它的城市底色。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西江上的一颗明珠。
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下,如今的桂平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落寞。人均GDP在广西县域城市中垫底,地位也一再滑落。
造成发展的困境因素有很多。
但是,其实这座千年古城并未失去重焕光彩的潜力,可以打的牌还有很多,缺乏的是一个机遇,或者说契机。
比如漫步在桂平老城区,斑驳的骑楼墙面上仍能辨认出"九八商行"的斑驳招牌,西山脚下的两江码头,青石板台阶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日泊千帆"的盛况。这些沉睡的历史记忆,恰是桂平最珍贵的转型资本。
如果桂平可以以"文化+"为突破口,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链,那么将会发出惊人的能量。
比如,让修缮一新的大成殿重新响起琅琅书声,明代粤东会馆变身非遗展示馆,连斑驳的老邮局外墙都成了露天电影幕布。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创客们把桂绸、西山茶这些传统物产玩出了新花样——用壮锦纹样设计的文创雪糕成为网红爆款,茶农直播带货时总要讲一段"洗石庵"的禅茶故事。
只是没人想没人做而已!
在交通格局的变化上,更是带来新机遇。平陆运河的开工建设,让桂平重新站在了"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加入“东融”之路,是桂平最好的选择。
同时,规划中的文旅综合体将沿江打造沉浸式历史街区,游客可以乘仿古船体验"夜泊浔州"的意境。当夕阳为西山龙华寺镀上金边时,总让人想起苏轼笔下"岭南第一佳处"的赞叹。
这座城市的复兴,或许正需要这样古今交融的智慧——像江心的铜鼓滩,既沉淀着骆越文明的密码,又永远迎着新时代的浪花。
只是谁愿意扛起这样的大旗?
最近,对于广西来说,久旱逢甘雨,一雨解百愁,拨开笼罩在广西上空的雾霾,守得云开见日月,桂平的生机也来了。只是能抓得住这样的机会吗?【基于怕被和谐,只能这样写了】
久旱后的甘霖虽解了燃眉之急,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雨水渗入龟裂的土地,当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桂平的稻田,这片土地正站在复苏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自然馈赠的发展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如今,当西江水位回升至航运标准,当喀斯特地貌的蓄水层重新丰盈,广西需要更敏锐地把握三个关键:其一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将雨季的丰沛降水转化为旱季的战略储备;
其二是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让每滴水都精准灌溉;最重要的是培育"雨养经济"新业态,发展节水型特色种植,打造抗逆性强的农产品品牌。
在浔郁平原上,已有农人开始尝试"稻渔共生"系统,用循环经济思维化解水资源矛盾。梧州的六堡茶农则借助雨后墒情,推广生态种植技术。这些微光般的实践,正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星火。
但若要让生机真正延续,还需要政策制定者跳出"等雨思维",建立长效机制——毕竟,风调雨顺可遇不可求,而制度创新才是永恒的甘霖。
来一个肯干之人,桂平必将重现昔日荣光!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