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健全人和残疾人都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一批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及个人受到表彰。他们中,有代表国家出征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健将,有在工作岗位追求卓越的技能能手,还有投身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每一位自强模范的人生经历中,都有着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精彩故事。
他们用行动证明:身体残疾绝非人格健全的阻碍,他们也能够成为生活与精神的强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源于《周易》的哲言,也是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注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残疾人如自强模范般克服身体残缺,以顽强信念追逐人生梦想,书写了积极进取、拼搏不息的时代篇章。他们以非凡毅力突破生命局限,以不屈斗志点亮精神灯塔,不仅是残疾人群体的标杆,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榜样。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日臻完善,残疾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不管是保障残疾人获得平等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还是推进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愈发浓郁,残疾人的需求被更多地“看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当然,也要注意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残疾人权益保障仍有“盲区”,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一道努力。
从安居、衣食等生存层面的托底,到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需求正日益凸显。这既需要以刚性制度筑牢民生保障网,更要在公共政策和社会运转各个环节中注入“平视”的温度。尤其对在人生起步阶段就不幸遭遇残疾的青少年,更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发展机遇、营造平等竞争环境,让他们不因身体差异与同龄人拉开距离,使保障措施既守牢民生底线,更成为成长助力。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史铁生与余华等人的莫逆之交,近来成为年轻网友热议的文坛佳话。这不仅是文学史上的温暖印记,也是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互助的生动典范。期待随着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更多“史铁生”得到托举,更多“余华”式的善意被唤醒与传递,让“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