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洛阳天街的隋风唐韵武周旧事『原创』
一 横空出世
洛阳天街,是隋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城这一宏大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先进的规划理念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隋朝当时的都城关中大兴城,址在今天的西安,出现了诸多社会生存问题。大兴城的地形限制,导致建设扩展困难,人口增多,运输低级致使资源紧张尤其是粮食欠缺等。
隋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需建设新的政治中心以示正统与威严。洛阳地处中原西部,自古为帝都之选,三面环山,战略安全既无问题,正可借其历史底蕴强化统治。
洛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当时的洛水流量较大,漕运也相当便利,立足洛阳,可以更好地控制全局,新都物资供应也会充足可靠,亦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所以隋帝杨广决定迁都洛阳,实现全国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洛阳隋都中轴线天街的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走向与洛阳的山川形势、天文星象相互呼应。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寓意天之街市的美好与神圣属性。
隋都洛阳城以天街为中轴线,基本上左右对称。任见理论其为“基本上左右对称”,是因为其东里坊数目是其西的大致两倍,故而东侧有“副中轴线”一道。这条副中轴线在唐朝和武周时期也是较大的道路。
天街的洛水北岸段处于皇城之内宫城之南,两侧均为宫殿、衙署等建筑,是政治活动中心。天街的洛水北岸段超过北岸段的十倍之长,两侧均为里坊——排列整齐的居住区。商业区分布在天街两侧及城市其他区域。
隋朝的天街宽度为11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城市街道之一。
天街北起宫城的应天门,向南延伸至皇城的端门,经洛水上的天津桥,继续向南,直达伊阙之下的定鼎门。纵贯洛阳城,有机地串联起洛阳城重要的建筑和功能区域,是隋唐洛阳城的交通大动脉。
天街两侧的建筑雄伟壮观,天津桥不仅是一座功能性的桥梁,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街相互映衬,展现出隋朝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水平。定鼎门也是当时的城门建筑典范。
天街的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宋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不仅是隋朝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宝贵财富,为隋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重要成果,天街是隋朝繁荣与辉煌的象征。它的建成标志着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隋朝的强大国力。
隋朝时期的洛阳,很快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天街则是文化交流的舞台,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商人、使者的汇聚,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遗憾的是,隋朝福祚甚短,把天街维修和扩建的担子交给了唐朝。
二 发展进阶
唐朝时期的洛阳天街,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具魅力的城市街道之一。
宏伟的中轴线特色得到了强化。北起皇城端门、宫城应天门,南经洛水上的天津桥,直达定鼎门,路线虽然未变,两侧的里坊生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皇城以北的道路,经龙光门下的谷水支流,通向运河水系,将陆路和水路结合了起来。
天街两侧的建筑,除了宫城区有些形貌退化,如乾元殿被厌恶杨广奢侈观念的唐帝李世民下令焚毁,其他如天津桥、定鼎门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众多里坊均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修缮和扩建,展现出唐朝特异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水平。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在天街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天街的繁华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云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洛阳天街的景象,细雨滋润着街道,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展现了早春的独有生机。这首诗更大可能是描写的长安朱雀大街,即便如此,洛阳天街想小草也很有意思呢。
秦韬玉的《天街》曰 :九衢风景尽争新,独占天门近紫宸。宝马竞随朝暮客,香车争碾古今尘。烟光正入南山色,气势遥连北阙春。莫见繁华只如此,暗中还换往来人。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天街的繁华景象,宝马香车络绎不绝,展现了天街的热闹与辉煌,也蕴含了历史变迁的感慨。
和凝的《宫词百首》其一云:天街香满瑞云生,红伞凝空景日明。先遣五坊排猎骑,为民除害出神京。
和凝的诗中的天街,弥漫着祥云香气,红伞下阳光灿烂,展现了一幅喜庆的宫廷出行图。
裴夷直的《和周侍御洛城雪》曰: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一种相如抽秘思,兔园那比凤凰城。
裴夷直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天街的雪景,诗人在天街上飞马踏雪,仿佛置身于仙境。
这些诗作反映了唐朝时期洛阳天街的状貌,也体现了诗人们对天街景色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唐朝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天街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的上元节,天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走出家门,观赏花灯、表演节目,共同庆祝传统佳节。
天街也是唐朝时洛阳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两旁的里坊中分布着众多的店铺、客栈、酒楼等商业设施,进行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的交易,来自域外的香料、珠宝、珍奇异兽等奢侈品,也有所出现。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各界人士汇聚洛阳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作为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天街是唐朝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皇帝和朝廷官员经常在洛水以北的天街宫殿和衙署处理政务,颁布重要法令,接见外国使节。
唐朝经济的繁荣在洛阳天街得到了体现。天街作为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繁荣。
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朝代,天街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汇聚,带着各地的文化、艺术、思想、风情习俗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隋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天街是重要的承载物,它继承了隋朝的文化传统,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三 繁杂世象
武周时期,洛阳天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城市街道之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武则天建立周朝和在位约半个世纪期间,洛阳城天街上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事件,如朝廷的庆典活动、外交活动和文人墨客的趣味聚会、互答咏唱等。
武则天时期的天津桥,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政治象征,桥上经常举行朝会和庆典活动。
天街两侧,在武周时期,完成了著名的“七天建筑”, 包括明堂、天堂、天街、天枢、应天门、天津桥、天阙——伊阙龙门等,这些建筑在风格上气势恢宏、装饰华丽,体现了武周时期的审美观念。
其中,明堂是武周的“大会堂”,用来祭祀天地、宣告皇室大事,天堂是佛教建筑,为了遮盖后宫的木漆大佛像而建,天枢是纪念武则天政绩的纪念碑。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天街的独特景观,象征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天子所领受的天命。
武周时期的洛阳天街,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他们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名篇。此如崔日用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
轩相推风后,周官重夏卿。庙谋能允迪,韬略又纵横。吉日四黄马,宣王六月兵。拟清鸡臣塞,先指朔方城。列将怀威抚,匈奴畏盛名。
去当推毂送,来伫出郊迎。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壮心看舞剑,别绪应悬旌。睿锡承优旨,乾文复龙行。暂劳期永逸,赫矣振天声。
诗中“天子今乘兴,风前宴从臣”句,描绘武则天在天街设宴的场景。
天街也见证了武则天与李昭德等名臣的交往。李昭德常在天街与武则天议事,其正直无私的品格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成为武周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可惜天不佑才,李昭德被酷吏诬告,遭武则天冤杀。
武则天常在天街举办大型活动,公元691年,天授二年,武则天在天津桥酺宴,与群臣欢庆,令乐人奏乐,太监们在桥上抛撒铜钱,供百姓争抢,活动盛况空前,展现了武周时期的繁荣与欢乐。
天津桥南的驿马场是武周时期的刑场,发生过一些惨烈的旧事,令天地动容,风云悲伤——
武则天怀疑太子李贤谋反,搜查东宫,将搜出的打猎时所用的甲胄,命李昭德在天津桥南焚毁,以证太子之罪。
太常博士吉顼之父吉皙因犯赃被判死刑,吉顼在天津桥南拜魏王武承嗣,武承嗣得幸后免其父极刑,吉顼也因此升迁为吏部侍郎,留下了桥头行使美人计的故事。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遣使阎知微入唐作内应,默啜后又遣使阎知微返回洛阳,且数日后便纵兵南下。武则天命将阎知微凌迟于天津桥南,脔割尽后又令百官共射之,且夷其三族。这场刑戮针对的是突厥派来的和亲使,其亲属中甚至有此前与阎知微素未相识者也同遭此难,其血腥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酷吏王懿宗奉敕杀害和亲使杨齐庄,将其引至天津桥南,于卫士铺鼓格上缚磔手足,乱箭射之,剖胸取心。
宰相郝处俊早年曾反对唐帝李治放手让武氏摄政,遭武则天长久忌恨。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与家奴矛盾,遭家奴诬告,武则天借机命酷吏周兴定郝象贤谋反罪名,于公元688年垂拱四年五月十一日,郝象贤及全族亲属被押往洛水南岸的驿马广场处死。
在押赴刑场途中,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揭露其卧榻隐私,男宠丑事,引发围观百姓哗然。郝象贤还挣脱捆绑的绳索,夺过路人担子中的劈柴攻击行刑人员,最终被士兵乱刀砍死。
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肢解,并掘开其祖父和父亲的坟墓,捣毁棺木,焚烧骨骸。
郝象贤被杀后,武则天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下令此后行刑时,需先用木丸塞住犯人嘴巴,使其无法出声。这一规定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一直被执行。
郝象贤的悲剧不仅反映了武则天的残酷手段,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和残酷。
作为神都洛阳的第一大道天街,也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各国使节前来访问交流,带来了珍贵的礼物和独特的文化。
外事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如波斯、大食等国的使节曾沿着西域商路来到洛阳,在天街北段两侧的宫殿(任见《武周皇宫》一书所载)谒见武则天,献上珍宝和特产,武则天则回赠礼物,以示友好。
武周时期的洛阳天街,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的舞台,它见证了武则天的统治,也记述了无数历史旧事。
后山,另名任见,有《西欧史传》(6卷)《大唐上阳》(10卷)《牡丹传奇》(10卷)《洛阳城》(15卷)等著作。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